“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有一篇讲亲密关系的文章,下面的评论里,一个网友提到了跟麻麻的亲密关系。
我就一下子想到了我跟我麻麻的关系。
曾经感觉,我跟我麻麻是“相爱相杀”,明明对方那么重要,也掏心掏肺地对对方好,但总是有层出不穷的摩擦,让我们俩歇斯底里,筋疲力尽,无限反复,恶性循环。我跟我麻麻的关系,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长大后才意识到,其实我们俩,都是没长大的孩子。都缺安全感,都任性,都有控制不住的情绪,都会为吃不到的糖果撒泼打滚。心理学说,童年越调皮的孩子,长大以后越是稳定成熟;相反童年过于懂事的,反而在成年之后出现很多问题。他们的内心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遇到挫折时,他们缺乏面对的勇气,坚守的定力,和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我是如此,麻麻更是如此;她的情况甚至比我还要严重。
我还记得大学时,因她一厢情愿地觉得跟女生同行更安全,就硬要我跟隔壁学院的一个女生搭伙买车票;当那个女生抱歉地说她住在亲戚家,不从鸟市出发时,我麻麻就觉得是那个女生看不上我[流汗]故意不跟我走(这脑回路也是醉了)。她对我的男生同伙非常不满,强烈要求我反悔,取消跟那个男生的行程,哪怕哪个男生啥事儿都没做。要不是我粑粑极力劝阻糊涂的麻麻,我可能真成了出尔反尔,热脸硬贴冷屁股的人了。自卑自负,看不清形式,独断专行,偏还喜欢控制人——她很多时候的偏执,恐怕都不是她觉得自己正确,而是单纯地想控制我,从而获得成就感。
麻麻活了几十年,始终都是个缺爱,缺认同感,缺稳定情绪的孩子。我起码还有麻麻疼爱,还有部分亲戚关注,还有一些对自己很好的同学。我读研时意识到,跟麻麻说话,不能把她当麻麻,要把她当孩子,要哄她,要顺她,要逗她开心,不然她就撒泼,发怒,焦虑,没完没了。今天跟麻麻说话,说到了专业的事情,麻麻又开始焦虑,把不必要的烦恼往我身上倒。我挺无语的,但我想起了“要把她当小孩儿”这件事,又想起来我见过的一些情商高的同学,她们遇到这样的人,会怎么处理。于是我开始宽慰麻麻,用轻松的语气,点破当前的形式。麻麻也不是傻子,软语一点,她反而明白了:不应该给我制造负担。于是不再提了。
这应该是面对麻麻的情绪处理得最好的一次。莫名有点儿成就感。原先没意识,只知道撕扯;后来意识到了问题,却没能力;如今有意识,也有能力了;将来会处理得更好,人际中别的类似事件,也能游刃有余了。
这就是成长的好处。过去憋在一尺书桌,几平卧室,还适逢青春期,根本没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潜力。如今大了,走出家门,见了世面,长了阅历,跌了跟头,尝了冷暖,再回头看过去看家乡,反而能看透很多事情。这就是麻麻的意思:出去多闯闯,见见世面,长长本事,不要局限在一个地方。送我出门,她自己却在家乡生活了一辈子,没有机会出去闯荡,很多事情自然落后于我,成长也没有我迅速。成长的最初,我惊讶于麻麻的平凡,软弱;如今却能理解她了。既然走得比她远,看得比她多,自然应该比她强大,过去那些揪着不放的事情,哪里还值得我去费神呢?
人哪,还是要向前看的。不要一味把过去的错误怪到别人头上,要学会自己担责,自己开辟一个未来。人生很长很长呢,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