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和同事们探讨了“学习”,有几点思考和心得,和大家分享。
1.几个关于“学习”的案例
朋友A,35岁,经常和同事们交流育儿苦恼。经过观察,发现她焦虑指数挺高,私下和她聊,告诉她有家庭教育训练营,每次提及她都说我看看哦,然后,没有了然后……有一次,我们又聊起孩子,她说自己一直不想学习家庭教育的原因是,每每听到“学习”二字就打怵。她说:“从小学就被迫学习,学了那么多年很辛苦,过程很心酸。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拿高分,考上好大学,满足父母的期待。”完全没有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和美好,所以现在很厌恶“学习”。
同学B,是我的初中同学,当年高考考上了北大,但是进入大学后不再学习,报复性玩,经常通宵打游戏,在大二的时候因为挂科多被北大开除了,至今没有他的消息。
同事的孩子C,30岁。从小乖巧听话,学习成绩好,省外大学毕业后,遵从父母的安排,回到当地考上事业单位,工作马马虎虎,分配给他的工作总是说自己做不了,嘴上说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又不想通过学习去改变,整天泡在抖音看视频。曾经和他交流过,他说听着学习就从心底反感,感觉人生没有奔头。
类似情况比比皆是。不少成年人,尤其是过了30岁的成年人,呆在眼前的舒适区,不再喜欢继续学习成长,而有些人却乐此不疲。
领导D,50岁,那个年代家人不是很重视学习成绩,小时候都是玩过来的,现在工作之余为了研究邮票学习多国语言、读经史子集研究历史。会为了得到一箱旧书或者一副古画而兴奋不已,会陪25岁的女儿去体验泼水成冰。整个人活的通透潇洒,思想境界格局高,热爱生活,家庭幸福。和年轻人交流无代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停止学习”,羡慕他的心态和状态,与他共事轻松愉快。
我自己,36岁,从小家里不太关注我的学习,所有学习相关的都是我自发完成,上课听讲认真,效率高,考试成绩一直不错。老师和亲戚朋友赞扬鼓励多,上班两年后自学考了统招研究生,工作后一直没停下学习的脚步。
我们不禁思考,这两种不同的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如何形成的?是不是与父母从小带给孩子的教育理念有关呢?
父母从小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让孩子不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只是让他考个好大学?可是好多孩子考了大学就没有继续学习成长的动力了,一辈子都停滞不前了。
找个所谓的“好工作”,“舒服安逸”毫无追求的过一生?咱们山东的父母,只有把体制内的工作看做是好工作,其他工作都是“打工”,读大学不想让孩子出省,工作想让孩子回到本地,总想把孩子拴在身边,不考虑孩子是否愿意。
我们的教育终极目标,应该是让孩子掌握学习的方式,有学习的本领,在广义的学习中让孩子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2.学习一种本能需求
事实上,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需求,学习是为了满足一个人的好奇心,人从出生到死亡学习从未间断,从哇哇学语开始慢慢通过学习,从而了解这个世界。
学习可以帮助一个人修身养性,学习是一辈子的行为,学习不仅仅是看书,多去实践一些技能也是一种学习。
学习作为一种获取知识交流情感的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知识经济时代,自主学习已是人们不断满足自身需要、充实原有知识结构,获取有价值信息,并最终取得成功的法宝。不间断地学习是个人谢绝平庸的一条重要途径。
而学校的知识学习,只是狭义上的学习,是人生路上一小部分,我们不能为了追求显性的分数成绩,而扭曲了“学习”的真谛,让孩子丧失学习知识以外的技能的兴趣。
3.父母以身作则
其实,如果成年人不喜欢继续学习,对自己的影响好像也不是很大。
但是,对自己的子女培育影响则很大。试想,一个人经常刷抖音的父母,怎么给孩子的学习以支持的能量?一个不能以身作则的父母怎么要求孩子高标准要求自己。
德国著名的脑科学家在研究有关脑的学习能力时,经过科学研究证明:在支持性的关系环境当中,大脑学习最好。如果孩子有一个自己信任的老师,一个相信与自己同在的老师,其大脑就会产生出诸多化学物质,让学习变得更容易。
如果小孩的学习变得容易,其学习过程可能就会构筑正向的反馈循环,小孩可能就会对学习的材料充满主动好奇,家长可能也不用气的脸红脖子粗。
试想,那些被小孩气的要吐血的父母,到底是小孩出了问题,还是父母出了问题?
4.需要带给孩子的理念
学习是快乐的,不是说要轻轻松松学习才是快乐,而是通过学习获得了新的知识,学到了新的技能,自己因此对世界了解更多,自然会更快乐。
而深度的学习有时候是辛苦的,但是不间断地保持学习,学习的过程就不再只有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