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概说与导读
今天进入《八佾篇》第三的学习,《学而》、《为政》、《八佾》这三篇有什么联系呢?《学而》篇注重自身内在的提高,就是自利。是对于个人学修的重要性的阐述,建立自身的坚定志向,然后跟随师长学习。《为政》篇就是自己学习以后,要学会怎样去帮助别人,建立利他的境界。《八佾》篇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时怎样用礼——包括君臣之“礼”、父子之“礼”、夫妇之“礼”,然后用“礼”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朱子曰:“通前篇末二章,皆论礼乐之事。”
《论语注疏》曰:“前篇论为政,为政之善,莫善礼乐。礼以安上治民,乐以移风易俗,得之则安,失之则危,故此篇论礼乐得失也。”
《论语义疏》曰:“政既由学,学而为政则如北辰,若不学而为政则如季氏之恶,故次为政也。”
钱穆曰:“礼乐为孔门论学论政之共通要点,故《论语》编者以此篇次《学而》《为政》之后。又曰:孔子毕生崇拜周公,实深有契乎周公制礼以治天下之深旨。盖礼治即仁治,即本乎人心以为治。礼本乎人心,又绾神道、人伦而一之,其意深远。”
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意思是说:礼,是先王用来顺应天道、治理人情的法则。所以,违背礼的人就会灭亡,遵循礼的人就能生存。礼,一定起源于天道,体现于地道,贯穿于鬼神之道,应用于丧礼、祭礼、射礼、御礼、冠礼、婚礼以及朝觐、聘问等各种礼仪之中。因此,圣人用礼来教化万民,所以天下国家就可以得以治理端正了。
夫子这段话,讲明了礼的起源和目的(即:顺应天道、治理人情);强调了遵循或违背礼的严重后果(失之者死,得之者生);阐述了礼的根源和涵盖范围(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认为礼起源于天道,与地道、鬼神之道相关联的,并列举了礼在各种具体的应用场合(丧祭、射御、冠昏、朝聘”)。告诉我们:圣人用礼来教化万民、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和目的。
孔子又曰:“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意思是:礼,一定起源于太一,分化为天地,运转为阴阳,变化为四季,排列为鬼神。它降下人间便成为天命,它在天上便成为官职。礼,一定起源于天道,运动则依据地道,排列则体现于各种事物,变化则顺应四时,与五行和各种技艺相协调。
夫子这段话告诉我们:礼,是宇宙的本原或最高法则,礼的起源是与宇宙本原相关联的。并且具体描述了礼如何从天道分化、运转、变化、排列,最终体现在人间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中。强调了礼作为天命和天上官职的象征意义,礼与地道、事物、四时、五行和技艺是相关联和协调的。
《礼记·昏义篇》曰: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
《礼记·丧服篇》曰: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夫礼,吉凶异道,不得相干,取之阴阳也。
《礼记·礼运篇》曰: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是故天时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