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里的开场白。
魏蜀吴,争汉鼎
号三国,迄两晋
东汉末年,汉桓帝和汉灵帝“亲小人,远贤臣”让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
在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十七岁的汉少帝即位,何太后临朝,皇帝的舅舅何进和太傅袁隗辅政,外戚再一次干政,这又引发了内廷宦官的不满。
何进引狼入室,让董卓趁乱把持了朝政,废了汉少帝,立只有9岁的刘协为傀儡皇帝,也就汉献帝。
董卓在把持了天子之后,又放火烧了皇家的宗庙,挟持着汉献帝迁都,西迁长安。百姓们开始又过起了动荡不安的日子,苦不堪言,东汉彻底陷入混乱的局面。
公元190年,关东各路军阀推举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曹操也在讨伐的队伍中,但未能成功,因为大家各有私心,互不相信。
最后吕布使了美人计,把董卓杀掉。
接下来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献帝送回自己的老家许都,开始了他的称霸计划。
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
官渡之战:曹操~袁绍
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当时,袁绍击败公孙瓒后,据有幽、冀、青、并四州,兵力雄厚,而曹操仅有数万兵力,但曹操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
曹军兵少粮缺,士兵们各个疲惫不堪,曹操一度几乎失去信心,就想退守许都。
后来袁绍的谋士许攸投靠曹操成了整场战役的转折点。
许攸向曹操献计,让他火烧乌巢,断了袁绍的粮草,曹操果断采纳,派5000士兵夜袭乌巢。粮草被焚、大将张郃、高览又降曹,袁军顷刻土崩瓦解。
最终曹操以2万的兵力打败了有10万兵力的袁绍。
这一仗后袁绍一蹶不振,两年后“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统一了北方,为其后曹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赤壁之战:孙刘~曹操
同样是以少胜多的典范。
孙刘联军运用火攻破解曹操“连环船”,此战使曹操暂失统一全国的机会,三国鼎立的雏形初现。
夷陵之战:刘备~孙权
东吴陆逊以火攻破刘备的“连营”。此战使蜀汉元气大伤,刘备大败,回到白帝城后不久病故,诸葛亮此后不得不调整战略,联合孙权对抗曹操。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他的儿子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自己称帝改国号为“魏”,史称“曹魏”。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公元223年,刘备因夷陵之战大败,退回白帝城后病故,将儿子刘禅托给了诸葛亮。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故,公元263年蜀国灭亡。
公元229年,孙权建立东吴。
公元265年司马炎(司马懿孙子)篡夺曹魏政权建立西晋。公元280年,司马炎攻进建业,东吴孙皓投降。
至此,三国完全统一于西晋。
三国的故事未完,明天更精彩,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