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这样的比喻,
就是了解自己就像剥洋葱一样,
要一层一层地剥开,
那你有想过
第一层“皮”是什么吗?
在没有学习萨提亚之前,
我觉得第一层,
是我们自己的保护色,
使我们的伪装,
是我们应对这个世界选择的一种手段,
是留在别人心目中的第一印象
所以我们经常会通过行为判断一个人
他是善良的
他是谦逊的
他是温柔的
他是聪明的
他是幽默的
他是凶恶的
他是懒惰的
他是不讲理的
。。。
我们经常用反差萌来形容,
一个陌生人在我们心目中的印象
和真实的印象完全不同,
比如一个粗糙的大汉,
说话轻声细语温柔绵绵
一个柔弱女子
想不到是空手道十段。
因为是保护层,
所以我觉得大部分是我们伪装出来的,
就像大家通常说的带着面具生活。
带久了就分不清真实和伪装了。
当然不是说伪装不好哈,
毕竟它在保护我们呢。
直到学了萨提亚模式后,
我对这第一层才有了更清晰的概念,
在萨提亚冰山隐喻里面它代表的是海平面的部分,
是我们的应对模式。
如何理解应对模式呢?
用《高效能人事7大习惯》中所说
就是当我们遇到刺激的时候的及时反应,
这个反应是非常快的,
是我们无意识的,是一种自动化的反应。
我们是什么时候形成自己的应对模式的呢?
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呢?
在《新家庭塑造人》一书中的描述
我们在小时候5岁或者7前
就已经形成了我们的沟通模式,
往后成长,
都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强化了,
就形成了自动化反应的应对模式。
最大的影响来自于我们原生家庭父母之间和父母和自己之间的沟通方式,
7岁前我们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次数就已经达到100万次以上了
比如父母的一个眼神也是沟通的信号
我们就是在这些环境里面习得了我们的沟通模式
在成长过程中,
我们不断地运用,
就形成了应对模式。
所以中国有句话教:3岁看大7岁看老,其实不是没有道理的哦。
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和基本的价值观都在
我们7岁形成了最基本的框架了。
后面我找机会录一档《新家庭塑造人》的读后感
分享给大家。
萨提亚女士经过多年的家庭治疗,
根据自己的观察,
总结了4中我们常用的4种应对模式,
分别是哪4种呢?
分别是讨好、指责、超理智和打岔。
先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解释一下4中应对模式,
后面在逐一详细介绍他们对我们的影响
萨提亚模式里面利用:自己、他人和情境组成来理解4中模式;
讨好就是:忽略了自己,考虑他人和情境
给别人的感觉就是:别人是对的,有错是自己的,比如生活中,你问一个人你喜欢吃什么?她说随便,你决定就好,这就有一种讨好的感觉,忽略了自己;
指责就是:忽略了他人,考虑自己和情境
指责给别人的感觉就是:只有我是对的,有错的是别人,这个容易理解,我们经常觉得谁谁谁做的不够好,如果不是因为别人的什么原因,也不会出这种事情,忽略了别人;
超理智是:忽略了自己和他人,只考虑情境。
超理智给人的感觉就是:只考虑事情,忽略了人的存在,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哭有什么用,又不能解决问题,跟超理智的人在一起,有时候很烦,因为总是在讲道理。
那打岔的:忽略了自己、他人和情境
形容打岔,我经常拿周星驰先生举例子,他是我的偶像,打岔就是会有一种无厘头的感觉,你会觉得他和这个情境格格不入,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开会的时候,别人在讲话,你在看手机,就是一种打岔的感觉。
以上是4种应对模式的基本情况,
不知道大家能够理解多少,
萨提亚的学习更多时候是利用体验,
家庭雕塑来学习,
这样理解更深刻一些,
所以在音频里面,我尽量做到简单明了的介绍。
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第一层皮,
如果我们想尝试了解自己,
就要知道我们常常在即时反应里面
使用的是哪种模式?
也是这种模式塑造了被人对我们的印象,
而往往我们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来的。
这个有机会我下次再说。
那么这四种模式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
我来一一介绍一下
经常使用讨好的应对,会忽略我们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我们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期待是很难的,我们内在需求是希望被爱、被看见、被重视。经常会觉得自己是卑微的,更看重别人,就像我刚才举的例子,我随便,你们决定就好,你开心才最重要,只要你们都好了,我就安全了,长此以往呢,就会影响我们的身体,比如:肠胃不舒服,在心理上会敏感和压抑的,经常会觉得如果别人不开心,可能跟自己有关。
经常使用指责的应对呢,会忽略他人的感受、观点、期待和渴望,背后的心理动力是:我这样都是你的错,会有控制欲,感觉自己不好、会自我否定,认为我怎么这么没有能力,感受到挫败、没有用、没价值,内在需求是希望被认可、被尊重。对身体的影响跟心脑血管问题有关,这个容易理解,一个容易生气的人会上头,在心理上,我们会觉得自己很孤独。
超理智的应对呢,是忽略了人的部分,关注的事情,忽略了人的感受、想法和需要,表达观点是为了解决问题,与人没有连接。跟自己的部分是隔离的,对外的连接也是没有的,内心里需要的是被尊重,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对身体的影响是肩颈不舒服,容易头疼。内心经常感受是觉得很多事情好麻烦
打岔的应对是忽略了自己、他人和情境,什么情况会打岔呢?太害怕了,太痛了(三种:逃避、战斗、僵住了)心里的需求是渴望安全、归属和与他人联结,身体反应:头晕、眩晕、头晕脑胀,经常使用打岔的人思维太活跃了,突然岔开到别的话题去了,对身体的影响是:容易过敏,周星驰先生的电影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和电影的无厘头相比,现实中的他其实很孤独,这么说不知道你是否更能理解打岔这种应对呢。
介绍了这么多,
不知道你觉察到你经常运用什么模式呢?
还是说所有的模式你都会运用呢?
补充一点
应对模式一般是在压力状态下才会出现,
我问过很多人,
他们什么时候没有压力,
回答一般都是:睡觉的时候。
所以可见我们在压力状态的时间是很长的,
所以基本上我们每个人都会运用这些模式。
还有就是,
学习应对模式,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
而不是利用这些来判断自己,
分享了很多的影响,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它们都是不好的,
其实非也,
这些应对模式呢,
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的资源,
最直观的就是
打岔可以带给我们幽默的资源,
比如周星驰,他的电影给我们很多欢乐。
讨好可以带给我们温和友善,
指责可以培养领导力,
超理智的人逻辑思维特别强。
所以我希望我们更多的观察我们自己,
而不是批判和批评我们自己,
我们看到的是影响,
而不是给我们贴标签,
我们经常利用自己的学习来攻击我们自己,
这是不好的现象,
一听说什么东西有不好的影响,
就要改正,甚至是消除掉。
就好像一个人不喜欢黑暗,
所以就不想要自己的影子,
是一个道理。
对于应对模式的理解,
让我更加清晰的知道我自己对外界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同时带给我什么样的内心的感受,
最大的好处就是,
我意识到,
我在受到刺激和反应之间,
我是可以选择停一下的,
我可以思考我是不是又在利用旧的模式在做出反应呢?
我是在讨好呢?指责?超理智?还是在打岔?
再往深里面想就是,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反应呢?
那这个话题就是萨提亚模式学习的下一个阶段的内容啦。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
不知道对你有没有什么帮助,
了解自己,
先剥开“洋葱”的第一层。
在压力状态下,你在使用什么应对模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