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学习】
东夷、北狄、南蛮、西戎,概称夷狄。当时指吴国、越国、楚国这些地方。周王分封,王族的诸侯国为中国(洛阳周围,天下之中),其他地方都叫夷狄。中国之地礼法严格按照周制。其他非王室封地,包括功臣封地,只是名义上共遵周天子,礼法自主权比较大,可以学华夏中国,也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变通(比如姜子牙的齐国)。所以,夷狄也叫化外之地。
鲁国是周公封地,自然是正统周文化的典范。到了孔子这个时期,天子弱而诸侯强。威胁天子的有之,不讲礼制规矩频频僭越的有之,陪臣专国政的也开始有苗头了。
鲁三家,一会用八佾之舞,一会又唱《雍》诗。上下不分,名分无定,国家秩序开始混乱。夷狄之国,好歹有个像样的君主,上下顺从而有序。华夏之国,反似无君无父啊!
张居正解,中国文明之所以被夷狄尊羡,就是因为名分定而上下不乱,井然有序,政治安定。夷狄呢,王位继承权没有确定规则,随机应变,所以谋反造逆的事情频发。礼法规矩太少,一旦遇到少主弱主,权臣极易造势乱政。
鲁国君不君臣不臣开始乌烟瘴气,所以孔子失望透顶的说,天朝上国已经连夷狄都不如了!
他很快要采取行动,史称“隳三都”事件。
【译文】
子曰:“夷狄还有君王,不像华夏连个像样的君主都没有了。”
【注解】
1、夷狄:东夷、北狄、南蛮、西戎。概称夷狄。当时指吴国、越国、楚国这些地方。因为
2、诸夏:诸,众。夏,大。诸夏指中国,周王室领地处于天下之中,叫中国。不是现在的大中国。
3、不如:有两解。钱穆取其一,不如,比不上。张居正、朱熹等取其二,不像。
4、亡: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