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看到父亲对母亲冷眼相对爱答不理时,真的很想骂他几句,可是都生生忍下了。从高中起,我就特别害怕放学回家,那种压抑的气氛有点窒息,两人都正常跟我交流,但互相交流却几乎为零,令人尴尬的情景时时发生,比如母亲问父亲何处吃饭之类的问题,父亲经常已听不回。
年少时不懂明明应该亲密的两个人,为什么渐行渐远,感觉各自的世界如此疏远。后来慢慢长大,听父亲唠唠听母亲吐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竟一时无法说出个谁对谁错,只觉得两人互相只抓住痛处,放大对方的错处,不可能好好感受对方的不易。在我看不到的时候,他们也多次闹过离婚,往事一件件累叠,互相的失望越攒越多,竟慢慢到了两看生厌的地步。
有时在想,如果不是因为我,他们俩是不是早早就离婚了,不用互相忍让煎熬。据统计,2020年以来离结比基本维持在50%上下,意味着现在每2对新人结婚,就会有1对夫妻离婚。如此高的比例让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这其中的原因除了现代压力大、各项成本高之外,是否也跟新生儿出生率骤降脱不了关系呢?
两性关系很难保持一直稳定,一开始的新鲜感随着时间流逝慢慢消退,甜蜜期持续三五年已实属难得,然而人生六七十载何等漫长,亲密关系维系只靠两性吸引够吗?夫妻携手走过一生的,大多经历好几个阶段,每到一个阶段两人都要再次磨合调整直到互洽自洽。这个过程说起来轻松,但每一次都是双方经历过头破血流完成的蜕变,或许这也是生活逼着我们成长吧,从两性关系中互相救赎自我救赎。
然而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的耐心越发消磨,于是没有孩子的年轻人会轻易说不合就分,有孩子的夫妻总会想着为了孩子再试试再努力看看。有人会说,那孩子不是一种羁绊吗?多少人为了孩子一再忍让,而无法追求自己的幸福。可是换个角度想想,遇到那个让你心动直至愿意步入婚姻殿堂的人何等不易,因为一时的嫌隙感觉无法跨越,就轻易放弃了是否可惜?遇到下一个自己就能把亲密关系经营得更好吗?
如果因为孩子,可以再互相给机会互相看到对家庭的价值,是否也是一种修行呢?最后能否成正果,就随缘吧,起码曾经努力过。
人最难的是学会放下,放下曾经受过的伤和委屈,放下太高的期望,毕竟人无完人,学会看到对方的优点何尝不是一种智慧,亲密关系总是需要智慧去经营的。不管是情绪价值还是物质给予,底层逻辑都是交易,不能贪恋太多,在对别人要求很多之前,看看自己是否也有足够的价值提供。阵痛总会有,经历过是否可以破茧成蝶才是重要的;期望总要有,适当放低后可以更好地互洽自洽,是否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