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朝服装 之男子服装
2、君臣官服
6)端罩
端罩是另一种官服,满语称“打呼”,意为皮毛朝外的裘皮服装,对襟、圆领、平袖,身长至膝。
在清朝服饰制度中“端罩”是上至皇帝下至高级官员、侍卫官等人在冬季时所穿的衣服。
按《大清会典》的制度,端罩用料有黑狐、紫貂、青狐、貂皮、猞猁狲、红豹、黄狐等几种。
按质地、颜色、皮色的好坏分为8个等级,以此来区别其身份、地位的高低尊卑。
清朝规定四品官以下不得用端罩。
7)行服
行服通常指外出和打猎时的服装,又叫“缺襟袍”,上至皇帝下至臣僚都可穿用。
行服袍的长度比常服袍略短,圆领口、右衽、大襟、窄袖。袍服右面的衣裾下短一尺,缺襟袍比常服袍减短1/10,便于骑马。不骑马时,用3个纽扣将缺襟拴住,如同常服袍一样。
8)行褂
行褂俗称“马褂”,穿在行袍外面。
对襟,长度至腰,门襟有5个纽扣,袖长至肘部,袖口平齐。用纱或绸缎制成。
黄马褂是皇帝赏赐给御前侍卫、御前大臣及有功大臣、军功卓著的高级将领的奖品。一旦被解除职务,便不能再穿。因此,这种黄马褂又称“职任褂”,颜色比皇帝的黄马褂浅些,呈浅淡黄色,无图案,纽襻多为石青色。
清·昭梿《啸亭续录·黄马褂定制》:“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外班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前引十大臣,皆服黄马褂。”
另外,比武成绩优秀者也赏赐黄马褂,后来又扩大到统领军队的文官。比武优异者所惠得的黄马褂其纽襻为黑色,俗称“武功褂子”。清朝文武官员视御赐的黄马褂为一种极高的政治礼遇和无上的荣耀。
9)马甲
马甲是一种无领、无袖的上衣,南方人称马甲,北方人称坎肩。
清朝马甲开襟形式有一字襟、大襟、琵琶襟和对襟。其中一字襟马甲,俗称“十三太保”,是一种多纽扣的马甲,满语称“巴图鲁”。巴图鲁是“勇士”之意,所以一字襟马甲又叫“勇士服”。这种马甲,四周镶边,在正胸钉一横排纽扣,共13粒。先在朝廷内要官服用,又称“军机坎”,清朝晚期出现了对襟马甲。
10)八旗兵甲胄
甲胄就是盔甲。八旗兵的盔甲分头盔、腰甲、腹甲、腿甲4项。
盔在清朝重新改称胄,胄分官胄、随侍胄、兵胄几种。
清朝盔甲无论从制作工艺还是从外观装饰上,都比以前有较大进步。清朝中后期,随着枪炮等火器的大量使用,盔甲的防护作用已越来越小,况且盔甲笨重,不便于行动,清朝军队索性脱掉盔甲,轻装上阵。
金属的盔甲逐渐被轻便的布质、毛料和其他特殊材料的服装取代。
鸦片战争爆发后,当欧洲侵略军的火炮在中国炸响时,盔甲也逐渐走向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军服式样。新的士兵戎服是,上身穿对襟无领上袖短袍,下身穿中长宽口裤,上衣外面一般还要罩一件马褂。士兵的冠饰有暖帽、凉帽、头巾和毡帽等几种。清军的军官通常穿靴,士兵穿双梁鞋或如意头鞋。
(摘抄自书籍《中国服装简史》王鸣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