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八十多了,有二十多年的风湿病和骨质增生,各种药膏都用了,各种法也都使了,也只能是暂时缓解病情,对待这些老年人慢性病,如果是治除根,确实没有什么好办法,目前最好的法子还是中西医结合,疗效较好。
今天是第三次陪母亲到离家不远处的中医门诊进行针灸拔罐。谷先生是中医世家,手法比较娴熟,经验比较丰富,他喊每一位患者都是“老师”,比较亲切,一个字不识的母亲就这样被谷先生喊着“老师怎么样?热不热?麻不麻?疼不疼?”能有效缓解疼痛,就是好。
谷先生是山东人,跟谷先生聊天学到不少中医知识。譬如他说,针灸拔罐子,病去一半子。就是民间关于针灸拔罐的谚语,很有道理。因为邪气随时都在,只有虚弱者才会被侵袭得病。人的賍腑、经脉、气血,在适应自然和人体变化时,自动调解的范围是有限的,偶尔冷一下、热一下、熬个夜没啥大不了的,但疾病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的,当超过人体调解和承受的范围时,脏腑功能就会失调而常常生病。所以,生病起于过用,及时弥补身体虚损,不得虚损,邪不伤人,乃防病之道也。
自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以来,近年来的中医开始热起来。上周与本市医保局一退休干部黄某吃饭,他退休后招兵买马,在五院建了一个中医堂,生意很好,他一个行政官员退休后干起了中医堂主,说明中医市场前景广阔。
其实作为望闻问切的中医在古代占有重要地位,被古人称为“生生之学”。什么是“生生之学”?第一个“生”是“生命智慧”的意思,第二个“生”是“生命艺术”之意。“生生之学”就是一门关于生命智慧和生命艺术的学问。所以,我们不能把中医简单地视为单纯的疾病医学,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包括哲学、艺术、宗教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
中国有一句老古语:“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自古以来,善为医者,不仅能治病救人,而且能以医理论国事,治病与治国、治人,融会贯通,一脉相承。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是治人的,而不是治病的。
出生在徐州的范仲淹曾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相是治国的,良医是治人的,但治国、治人、治病的道理是相通的。宋代苏轼也曾说过:“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分科而医,医之衰也。”是说中医需要把握道的根本精神,否则只会沦为囿于成规、定法的“下医”,所以,一句话就是中医是治人的。
《黄帝内经》也曾讲过:“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扁鹊是春秋战国名医,但扁鹊说最好的医生是他哥哥而不是他,因为他只是治“已病”,真正医术高明的是他哥哥治“未病”,提前预防,让人不生病。
城南医院的陈先生是安徽灵璧人,也是中医世家,上次陪母亲去他那里针灸,他说了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是药三分毒,能不用药就不用,再好的医生也可能在用药过程中产生偏差,这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想想母亲多年前患了心梗住在四院重症监护室的情景,从此后这几年天天吃药,虽说效果较好,但经常吃药总是要毁身体的,毕竟,是药三分毒,通过吃药缓解病情后,加强免疫力的提高和锻炼,能调动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是最好的。
中西医结合,对症下药,治疗老年人的慢性病,应该有不错的科学疗效,但愿如此,最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