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写昨天经历的一段神奇感受吧。
昨天微信跟青青探讨晚上要去哪家店去吃饭。目的是选一家店,把抽中的500-180消费券用掉。原本选了一家之前去过的土耳其餐馆,但是下午的时候,青青给了另外一个选择,是一家在陆家嘴附近的西餐店。
打开大众点评,搜索这家店,然后粗略得看了一下菜单。嗯,牛排、意面、小食......价格好高,一份意面78,太奢侈了吧。都是意面,跟萨莉亚的意面能有多大的区别?这时候我就感觉到,我内心升起一阵抗拒的感觉。我在抗拒这家店。我突然发现,内心在跟我说,吃这个还不如吃萨莉亚。这个太没有性价比了。
等等...为什么我的内心会在这个时候告诉我这句话?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
我对这种西餐的认知有问题!
停下来,继续反思。
我觉察到内心告诉我的这句话,其实就是表达了当下我关于这顿饭的核心评价标准——性价比。它瞬间将一个复杂的决定(在哪里用餐,体验什么)简化并聚焦到了一个具体的价值衡量维度上。
我又联想到其实我对于一些额外付费的服务,会感觉到非常不爽。比如说海底捞,我的固有认知是:他们的食材肯定不值这个价格,一点性价比都没有。所以我对海底捞的评价就非常低。
那么,在这种判断上,我就可以归纳一个结论,我自己内在的一个核心价值判断模式:
1、倾向于将价值等同于或主要基于可见的、有形的物质成本。
2、当价格显著高于我感知到的物质成本时,就会感到不舒服或不值。
这种判断模式,让我对那些主要销售无形价值(如服务、体验、品牌、氛围、便利、情感连接等)而非纯粹有形商品成本的服务感到排斥或评价较低。海底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对于他们提供的服务和体验几乎无感。
所以,我直接跟我老婆说了我的感受,告诉她,我不太喜欢吃这种,感觉就跟萨莉亚没啥区别。同时也告诉她,我对这种食物的价值判断有问题。
但是,接下来,我做了另外一件事。找AI辅助我继续探索我的核心价值判断模式,并且思考如何打破这种认知。
我把我买车时选择蔚来ES6这款车的行为也加入了进来。毕竟大家都知道,蔚来是汽车界的海底捞...
这个现象的加入,让我的分析有了另外一个方向。通过与AI交流,我发现我的核心价值判断模式在这种情形下,是一种偏向“生存型思维”。本能地将 “功能价值” 视为核心,而对 “情绪 / 体验价值” 的感知钝化。 而买车的选择,是将长期服务价值纳入了功能判断。本质上是 “功能价值” 的升级版 —— 这里的 “服务” 被转化为 “降低使用风险” 的保障(比如不用担心续航、维修便利),属于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 “安全需求” 范畴。
这说明我的认知并非完全排斥 “非功能价值”,而是会将其转化为 “可计算的实用价值” 后再接受。
好的。这次好像更能够认识自己一点了。
但是,还有一些其他的现象。
我发现如果这个事能够让我老婆开心,那么这个事“多花钱”是值得的。
同样,如果这件事能够为我的后续发展带来很大的助益,我也会选择花钱。比如说花了数万元参加AI社群和学习AI课程。
而这两个现象代表着我的价值判断是:
亲密关系中的 “情绪价值>物质成本”。愿意为让老婆开心的餐厅多花钱,本质是在 “情感账户” 中进行 “高回报投资”:一顿饭的消费换来伴侣的情绪满足、关系升温,甚至长期的情感信任(比如 “他记得我的喜好” 带来的安全感)。这种 “价值计算” 超越了单纯的食材成本,而是将 “关系质量” 纳入了收益模型 。
自我成长中的 “长期价值>即时成本”。在报名 AI 课程时,我看到的不是 “当下的金钱消耗”,而是 “未来能力提升带来的机会收益”(比如职业转型、收入增长、认知迭代)。这种 “延迟满足” 的思维,正是 “功能价值” 的升级版 —— 将 “实用性” 延伸到了 “未来场景”。
总结下来,我的价值判断本质是 “场景化价值权重分配”。
在我心中,人>物,未来>当下。
当我了解到这些之后,我觉得可以做一些调整了。我应该更关注一些当下的价值。人要活在当下,关注当下的体验带来的价值。
于是,我跟青青说,走,咱们去吃那家很贵的餐厅吧!我要挑战我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