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区从以前的足不出户,到现在小区可走动,大人孩子都非常开心,终于可到户外透透气,轮滑、骑自行车、打羽毛球、与小朋友玩游戏。疫情期间,隔三差五的出门做核酸,楼栋的邻居相互认识。非常庆幸的是认识我们五楼的邻居小宁,他们家也有个女娃樱桃读幼儿园大班,我们两个女宝,一个读小班,一个读小学一年级。小宁热衷于与孩子组织游戏,每天楼下都聚集七八个孩子玩耍,孩子因为每天为了可以下楼与朋友一起玩,做作业迅速,这个是她们内心的驱动力,不用我们大人在屁股后面,追着快点做作业,大人感觉轻松多了。
玩着玩着,我们家大宝常邀请她同学瑶瑶来我们家玩,楼上的慢慢也来我们家玩了。一天,小宁中午回家的上楼时,对孩子门说下午也可以来他们家玩。孩子听了,可开心了。吃完饭就要去,说叔叔自己说的。孩子把大人说的话当真,当然是他们想听到。我有点担心,这三个孩子去人家家里不是要造反,玩具洒落一地的景象。我说先不要去吧,要去等别人来邀请,不然人家只是随口说一句,你们就上门了,太唐突了吧。
瑶瑶就说:“我们去叫他们去楼下玩,不去他们家,等下你可在窗户口看到我们在楼下玩。阿姨,行吗?”
我说:“行吧。”大女儿妞妞就跑到楼上敲门了,樱桃妈妈开门了。
妞妞说:“阿姨可以让樱桃下去玩吗?”
樱桃妈妈说:“你们进来玩吗?”
“我妈妈不让。”
“没事的。”
“阿姨你跟我妈妈发个信息,说我在你家玩,可以吗?”
就这样,这三个娃她们成功的到邻居家玩。
后面有一次聊天中,妞妞对我说,我喜欢串门,喜欢去不同的人家里玩。到楼上玩了,回来对我说,人家里装修很漂亮,也很整洁,喜欢他们的大厅宽敞(他们的户型跟我们是一模一样的,我们家有点乱)。对于串门,我也是比较认可的,孩子可以到不同的家庭环境,去设身感受,这让他们接触更多不同的家庭环境,产生更多的体悟。
记得小时候,我也是周末不着家的,尽管性格内向的我,但我还是喜欢到外跑。我一周末去我姑妈家住(姑妈家有四个小孩,最小的跟我一样大,其余的都相差两三岁),感觉他们家特别热闹,凑一桌打牌一桌有余。隔周就去我外婆家住,离外婆家有8公里。那时初中,一放学就带好衣服跟同学们一起骑自行车或走路,飞奔着赶路,同学们一周末回家,回家心切。路途趣事多多,沿着山路十八弯,置身于山水之间。那时好开心这里住住,那里住住,为我的童年也留下美好的回忆。如今对姑妈与外公外婆印象深刻,对家族不同的人有更多亲密的接触,对他们有更多的了解。相信对我的成长之路一定潜藏着帮助,对于妈妈从小成长的家庭更加了解,更多的感同深受,对妈妈很多的行为,现在看来有更多的理解与体谅。对于爸爸的亲妹也有了更多的认识,追溯到他们以前共同的家庭环境,他们有着什么共同点与不同点。
以前,有听说过,外国人独生子女,还去租他人家的孩子,陪伴自己的孩子一起去旅游,或是把小孩放在他人家过暑假。对于独生子女没有这样的环境,也要为他们去创造这样的环境。还在一位老师讲社会心理学的课上,讲到“如果一个家庭收养了一个孩子,在他身上所要花费的所有的金钱,与自己家孩子的成长心理作用,相比起来,真的是微不足道”。这也是父母用心良苦,知道孩子成长之路,同伴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也是无可替代。
有孩子来我家玩,我是很欢迎,家里玩了,可以再收。或是让孩子们自己收拾好,这也是一个习惯的养成,到他人家里也会收好。孩子玩得开心,有更多的游戏体验,有作为东道主怎么待客之道。她朋友来家里在,全程是由她自己来招呼,她会拿出家里有的零食水果。小朋友在家里吃饭时,她还会帮忙盛饭,在小时候有的小朋友不会挖饭吃,她甚至还会喂给她吃。当我看到,内心欢喜,这个小屁孩还挺会照顾人的,还照顾的挺周到的。现在小朋友有很多的过家家的玩具体验,但如果到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体验,那一定会是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孩子很喜欢小朋友来家里,我们有时会担心她们在家玩什么,证实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她们自己会有很多的创造和想象,她们知道去玩什么游戏。天天都是这些玩具,她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来玩,孩子真的是在游戏中、互动交流中、同伴中成长的。
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同孩子们互相串门,我们可以做的是多邀请孩子们来家里玩。对于去他人家里,他人愿意,我们也很乐意去让孩子去。这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拓宽他们了解更多不同的家庭环境,有更多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