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校录制课间操视频,前期已经经过大量的准备,入场,退场,队形变化……每一道程序都是在体育组老师用心研究的基础上,全校师生一遍遍行动打磨,耗费了时间、精力、体力,如今要录制了,更是加倍重视。几次三番提醒全体学生穿校服,戴红领巾,穿白鞋子,可是早上到校,还是发现有几个孩子没有穿。
在这些孩子中间,有两三个不是白色,是浅灰色,也算大体接近白色吧,从中也可以看到孩子和家长的用心,最起码,我在尽力达到要求。
可是还有几个孩子,赫然穿的是黑色的鞋子,一问,振振有词。“找了一圈找不到白色的鞋子”“原来的号小了”“太晚了,就睡了。”……于是,于是,就穿着这样的鞋子到校了。
是的,这样的理由是事实,是客观条件,我相信,是可以理直气壮的。只是如果这些理由昨天晚上说了会怎样?
特别表扬了李晨瑞同学,还有他的家长,昨晚六点半接到家长信息,找遍了没有白色鞋子,在老房子里住,没有同龄孩子,也借不到。看到,我问了一句:“然后呢?”信息发过来:“然后就是明天穿不了,不行录像的时候,让他呆在教室吧。”相信家长在坦诚说这句话的时候是艰难的,于是再问:“全班都参加了,他自己留在教室,您觉得他会怎么想?”没有然后了,八点零五,收到家长信息,鞋子已经买到了。面对这样的家长,我能说什么呢?只有感动和佩服,能够体验到孩子的感受,尽己所能去照顾到去成全。
又表扬了赵晟铭同学,和晨瑞的情况是一样的,只不过他发在了群里“老师好,家里实在没有白色的鞋子,穿黑色的行不行?”行不行?我不知道。可是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就去想如何共同解决,翻翻鞋柜,家里找出两双白色鞋子,一个39,一个40。那边回复:39.40都可以,匹配,完美解决。
今天批评的同学相信也都是这样的原因,找了没找到,借了没借到,这点是相同的,不同的就在于这两个孩子当即提出来了,还有补救的时间,还有解决的机会。
可是其他几个孩子,从始到终,我没有看到一句,听到一句,给我造成的感觉就是好了,除了晟铭和晨瑞这两个孩子,其他孩子都已经准备好了,不用操心了。
尤其在问到他们几个的时候,都觉得自己有充分的理由可以不穿,有充分的理由做不到,面对那样一副我没有我有理的神情,我怒了。
你没有,你可以有理,只是这对于你有何长进?除了承认自己没有,更积极更主动的方法还有哪些?面对有限机会,面对自己条件的限制,又该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去靠拢、去把握?
不是让大家都去买,不买,你发出一声求救也是可以的,我知道了,大家知道了,会想办法去解决,即使最后可能也无法完成任务,但是是不是又多了一种可能性?多了一条实现的路?
可能有很多人都会觉得我小题大做,觉得不就是没穿白鞋子吗,总不能让我们黑天半夜都去买吧?大不了我们不参加不就行了,可真的是这样吗?
身边有多少人,包括我,直到多大年纪,我都不会求救,不会发出请人帮助的信息,面对机会,我没有条件,没有条件怎么办,就放弃吧。一次,两次,三次,次数多了,逐渐就成了一种习惯,我不行、我不会、我不能、我没有、那不可能是我……这样的信念逐渐根深蒂固,就成了挥不走、去不掉的标签。
不穿白色鞋子的孩子,还是会让参加视频录制的,只是希望从这件事里得到成长,再有同样的机会,再有同样的局限,我还会有哪些突破?哪怕尝试了一圈,我都无计可施,那么我就向身边人求助,有事是小事,有事可能会成为生命的一个转机。
我想我不是小题大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