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看到陈果老师讲解孤独和寂寞的辩证关系时,那清晰的论断,聪明的头脑,还有浑身上下透露出知性的魅力,是如此的令人着迷。
她是那么的优雅,睿智,那自信的眼神和爽快的笑容,只是看了一眼,便喜欢上了,不可自拔。
之后又陆续看了陈果老师的视频和书籍,再次为陈果老师的见解和博学而惊叹。与才女于丹相比较,我是比较喜欢喜欢陈果老师的。初中时喜欢于丹老师讲述的论语,庄子,那时以为,大抵才女的形象也就如这般了。而如今却已不再崇拜。对于陈果老师,却不会和于丹老师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阅历的积累,心理年龄的成熟,而渐渐地疏远她。于丹老师的论语,庄子,似乎是那种鸡汤文,而陈果老师的则像大浪淘沙后留下的金粒,闪闪发光。现在这个年纪已经越来越不喜欢鸡汤文了,偏爱于理性的光辉。
爱情,不是见到的我爱你,而应该是我倾慕并爱着你。或是说我爱你,和你爱不爱我无关,只是我单方面的爱着你。她从爱与情的角度深入浅出的讲出了爱与被爱的差距和人心的不同之感。好的爱情,应该是默契的,应该是在爱的基础上建立的婚姻关系,而不是在利益的基础上建立着不稳固的婚姻关系。
比如相亲,比如彩礼,我有时在想,为什么牧马人的爱情在这个时代会突然的流行了?为什么曾经沉寂许久的片段突然会引爆社会的眼求,不外乎社会的浮华和对财富的崇拜。80年代是诗人的黄金时代,90年代摇滚的时代,他们为什么我们现在看来依旧这么经典,不过是用心,用爱来浇灌罢了。
为什么我们的物质条件好了,可心理上却失去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骨?为什么我们的脑袋越来越聪明,可开心的事情却越来越少?为什么我们的心理疾病人口越来越多,对物质的崇拜越来越多呢?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可我们的精神真的相比于从前就进步了吗?我们荣辱观又真的高于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吗?
我有时发现,那个时代走出来的父辈们,或是祖辈们,尽管他们的学识不如我们,可他们的为人处世,生活达观却远远的把我们甩在身后。他们的爱情是如此的简单,一匹红绸,一副文书,就是结婚的凭证。木石之盟,白首之约,在我们看来依旧那么令人艳羡。反观我们呢?又真的会爱吗?不婚的那么多,佛系的那么多,我们嘴上说着要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可在没有了解的前提下,只是通过颜值的第一印象就否定了继续的可能性。当然我不是说相由心生理论的错误,有一定普遍性的价值理论,可毕竟不是数学公式的定理一般,绝对的没有错误。
人啊,要了解你自己,同样的,也要了解他或者她。在没有了解的前提下,就去否认,真的是负责的吗?这世上的故事太多,我们以为我懂得了,其实并没有啊,人都矛盾的个体,有时候自我做出的判断,又岂是不会后悔的呢?我们心里总有后悔着的故事或是还在后悔的心理存在。可无论后悔与否,发生的故事无可改变,我们唯有接受。就像你花钱去买东西,在没有付账前,怎么心疼都可以,但是一旦转账过去,东西到手,就永远的不要为失去的而去后悔,已经失去的,丢失的,已经不是你的了,又何故为了别人的钱而伤心呢?你毕竟已经买到了想要的东西不是吗?
自由又是什么呢?我们内心以为自己的不自由,是因为被管着,被父母约束,被老师教导,被朋友劝诫,被社会批评。于是以为这个不自由的生活,处处与自己作对,但什么又是自由呢?逃离还是叛逆呢?。这样得来的自由又是真正的自由吗?在你认为的自由世界里,又会不会存在着更大的不自由的社会禁锢着你的自由呢?成熟的自我,应该会懂得自由和约束的关系,没有绝对,只有相对,我们不过是在这之间寻找着相对的自由罢了。
好的,爱情。我也希望逢着一个能懂自己,自己也懂的女孩子。不求他有戴望舒雨巷姑娘那样有着丁香一样的芬芳,也不求她像徐志摩笔下的日本姑娘般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不胜水莲花般的娇羞。也不求她像舒婷的致橡树般和我立在一旁。这世上,能有相知相伴的灵魂,相守相随的心就好,可又何其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