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在这个全民焦虑的时代,大家是不是都想给孩子最好的?给孩子报一些课外兴趣班?我们家长总想着把自己认为最好的给孩子,家长们都想把孩子培养成“年少有为”的天才。可事实是,没找对孩子的天赋,再努力也不会一骑绝尘,只会泯然众人罢了。
在阅读《追风筝的人》,主人公哈米尔,在读完妈妈的遗藏——他从来不碰那些枯燥的历史书,只看小说和诗歌——之后,他开始用零花钱买书。他每周到“电影公园”边上的书店买一本书,直到书架放不下了,就放在硬纸箱里面。
跟诗人结婚是一回事,但生个喜欢埋首诗书多过打猎的儿子那可不是哈米尔爸爸所希望看到的,他认为真正的男人不看诗,真主也禁止他们创作呢。真正的男孩——应该踢足球,那才是值得付出热情的玩意儿。1970年,哈米尔的爸爸暂停了恤孤院的工程,飞往德黑兰,在那儿停留一个月:由于阿富汗当时还没有电视,他只好去那边看世界杯足球赛。为了激起儿子哈米尔对足球的热情,爸爸替哈米尔报名参加球队。但哈米尔这个可怜虫变成球队的负担,不是传丢了球,就是愚蠢地挡住队友的进攻路线。哈米尔瘦弱的双腿跌跌撞撞在场上奔跑,声斯力竭,球却不会滚到他脚下来。他越是喊得起动,手在头顶尽力挥舞,高声大喊“传给我,传给我!”,队友越是对他视若不见,但他的爸爸从不放弃。等到他发现自己没有将任何运动天分遗传给儿子之后,他又开始试着把儿子变成一个热情的观众。看球赛时,哈米尔尽量装得兴致勃勃。每逢他们的球队遭到判罚,他就咒骂裁判,他的爸爸终于发现他的儿子不仅不喜欢踢足球连当观众也心不在在蔫。
读完这一段, 我想起亲子教育中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我是一个妈妈,喜欢喜欢体育,我给孩子报过300元一节的羽毛球,孩子连续上了2年后, 因为不够热爱, 最后放弃了这项运动。
爱,“如其所是”,而非“如我所想”。亲爱的伙伴们,爱孩子就尊重孩子,发展孩子自己天赋。苏格拉底曾说:“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太阳,只是要让它发光。”每个孩子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天赋,我们要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人最幸福的事,大概就是活在自己的热爱里。有了热爱,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不是劈荆斩棘地给孩子铺好未来的路,而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天赋,守护孩子眼里梦想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