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因为读不进去或选不到一本好书而苦恼,你是否因为读完一本书又什么都没留下而困惑,你是否把听“专家导读”当作“真读书”而沾沾自喜,你是否因为追求“量”而图“快”,只关注于“朋友圈”的点赞。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找到答案。
一、端正阅读姿势
阅读有两个目标,一个为获得信息而读—“what”,一个为获得理解而读—“why”。而一个“成熟的”阅读者都是为了获得“理解力”—不但追求问题和答案,更深究其原因。
但不幸的是,这些本应该在学生时代就掌握的事,并没有让老师讲透彻,特别是在K12的时代下,没有人告诉我们阅读理解对于考试之外的意义,这就导致做阅读理解好的同学并没有百分百应用在成年后的生活和工作上。
这就导致我们的阅读始终停留在一个比较基础的水平上,而真正的、成熟的阅读者应该是主动的阅读—即一个人的阅读,而非旁人辅导的阅读,是能够提出并解答问题的阅读,而非被动倾听式的阅读,是有快有慢的阅读,而非千篇一律式的阅读,是通过思考获得理解力的阅读,而非一读就懂的阅读。
所谓“一个人的阅读”就是让你去主动思考,因为没有人比作者更懂自己的书,所以与其问别人不如多去问书本身,而“导读”唯一的作用就是让你去读原书。更为重要的是在成年的社会,没有任何人能帮你,只有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才是在社会立足之本。
所谓“提出并解答问题的阅读”就像你与作者的一场对话,提出具体的问题并从书中寻找答案,这也是主动阅读的基础,具体来讲有四个基本问题:1.整体上看,这本书说了什么?2.结构间具体如何说的?3.这本书哪些说的对,哪些说的不对?4.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此外,不同的阅读层次还会对这四个基本问题做进一步的扩展和删减。
所谓“有快有慢”的阅读就是在一读就懂的地方快一点,在难以理解的地方慢一点,引用一句很喜欢的本书原文“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
所谓“通过思考获得理解力”的阅读就是要挑战超越你头脑的书,也就是阅读难懂的书,不但要理解发生了什么,更要搞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发生,与其他的事实有什么关联,有什么类似的情况,同类的差异在哪里等等,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深层次“理解力”。
二、看懂阅读的“深层次”
阅读共有四个渐进式的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而后三个就是我们需要不断练习才能获得的更深层次的阅读“理解力”。
1.基础阅读(辅助读):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阅读准备阶段(6岁前),包括有良好的视力、听力,能记住字,口齿清晰、群体学习等能力;第二阶段为认字阶段(7岁前),可以看图识字;第三阶段为字汇增长阶段(10岁前),通过上下文推测不认识的字;第四阶段为精炼与增进阶段(15岁前),通过一个观点转化为另一个观点,针对同一主题,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能够理解句子的意思。
2.检视阅读(速读):共有两个子层次。第一个子层次叫略读,共有6个步骤,主要目的是为了鉴别这本书到底值不值得读。
第一,先看书名和序言,对主题有初步概念,并把书按种类归类,都有哪些书和它是一种类型。
第二,看目录,对架构进行概括性理解,了解作者的意图。
第三,看索引,看提到的书籍和作者,以及相关关键词,并看下关键词涉及的段落,一般这是书的重点。
第四,看出版者介绍,一般是作者自己写的。看看作者是否真诚。
第五,从感兴趣的目录里挑几个篇章看一看,是否有你不曾掌握的新知。
第六,随便读个章节的结尾或者后记,作者一般都会在最后总结下书的精华。
第二个子层次叫粗读。面对难懂的书,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头到尾读一遍,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停下来。
不要害怕这样会影响理解,事实上50%当时没有读懂的内容都会在后面给出答案,最关键的是对于难懂的书来说,最大的阻碍就是因为对某些字或内容的不理解,而放弃整本书。
3.分析阅读(系统读):共分为3个阶段,11个步骤。主要用于深读论说类书籍。
第一阶段:掌控
第一,将书按照种类与主题分类。主要是虚构类和论说类,而论说类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理论性和实用性两种,理论性告诉你这是什么?实用性教你如何做?经典书籍通常都在理论性书籍中产生,因为好的理论性书籍可以让你打通“知与行”。
第二,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整本书在讲什么。如果无法用自己的话说明整体内容,证明你对这本书的认知还是模糊的。
第三,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梳理出来。不一定要按照作者的结构梳理,可以按自己的思路做一些合并同类项,总而言之阅读是一个人的事。
第四,找到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可以找两个方面的问题,一种是理论性问题,多问是什么?为什么?另一种是实用性问题,多问怎么办?
第二阶段:重点
第五,找到并理解作者使用的关键词。
一是找到关键词。一般难以理解的词就是关键词,有的作者还会在关键词上标上特殊的符号;二是理解关键词的意义。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敲这个词的真正意思。
第六,找到章节的主旨句子。主旨就是论述的判断或结论,可以通过关键字寻找。
第七,找到主旨的相关论述段落。一般论述段落都包含一些前提,可能是一系列并列,也可能是层层递进的,但最终都是为了得出主旨。
第八,确定作者解决和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以上三个步骤,我们现在可以回答第八个步骤,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没解决哪些问题,又提出了什么新问题。
第三阶段:评判
第九,先读懂再评论。评论和批评是主动阅读者的自我要求,但做这些之前首先要搞懂前八项。
第十,不要为了辩而辩。说服别人永远都不是你的目标,只有得到真理才是。所以评论的前提,永远都先考虑可能是自己的理解有误。
第十一,说出“不同意”之前要先运用“同理心”。要区分观点和知识的不同,观点是夹杂在个人情绪、偏见,价值观的前提下的,所以做出评判,首先要达成各种前提条件的一致才能进行,也就是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看待它的观点。
如果你说完全读懂了这本书,就该同意作者的观点,因为读懂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对作者的认同。如果你选择暂不评论或不同意,那证明书的某些内容你并没有读懂,但最好能说出自己的观点和证据。具体有四个评判的重点。
一是作者缺少与他解决问题相关的某个知识。
二是作者用来支撑观点的知识是错误的。
三是作者支撑观点的推论,逻辑上存在问题。
四是作者的整体分析不完整。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的不同,存在分析不完整的情况是正常的,因为时代永远在发展,站在当下去批判过去,不能显示自己的水平有多高。不过如果我们能指出具体的问题和理由,倒是可以进行补充说明。
4.主题阅读(比较阅读):共有5个步骤。主要用于对同一主题不同书籍观点间的研究和分析。
第一,确定哪些书有我们要找的主题,并通过检视阅读找到涉及主题的重点章节。
这里有两个环节,首先,找书可以通过书单推荐或书目索引、主题工具书等形式收集。其次,找到重点章节就需要你用检视阅读的方法,确定你的主题,找到涉及主题论点的重点章节。
第二,把作者的观点转化为你的语言。我们要创建一些针对主题观点的中立词,为后续提出问题和分析讨论做好准备。
第三,梳理主题涉及的相关问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这个是什么?二是如何产生的?三是产生什么影响?
第四,将观点分类。梳理作者的观点,将同一议题不同的观点进行整理分类。
第五,分析讨论。将问题和观点按顺序排列,把同一问题具有相同观点的议题放在持有相反观点之前,并把同一议题不同的观点按照逻辑顺序排列出来。而且要始终保持中立,不做评判。
三、把握各类书的重点
对于这本偏实用的书来说,受时间、地点和环境的影响,书中的方法并不能完美的解决所有阅读的实际问题,具体如何行动还是在于我们自己。我们针对不同阅读层次提出的问题也是如此,针对不同的书,问题也会有所调整。
例如:对于实用书,我们重点关心两个问题,一是作者想要达到什么效果?二是作者建议用什么方法?而我们对实用书籍评判标准完全在于你是否接受他的结论及所提供的方法。
对于故事、戏剧、诗类的书籍,一是要说出主要的情节。二是知道所有的角色,并能叙述发生在他们身上主要的事件。三是能满足你的精神需要。四是让你产生精神上的行动。对于这类书籍主要用检视阅读的粗读法就可以。
对于历史和传记类的书籍,其实更接近于小说,因为过去的故事只有当事人可以说清楚,而且他还要绝对坦诚。如果想获得更真实的情况,最好要多看一些相关的书籍,而不是只看一本。这类书籍提出最重要的问题:一是发生了什么?二是如何做的?三是为什么这样做?
对于事件报导的阅读,最重要的是知道是谁写的,他的写作立场是什么?
对于哲学类书籍,最重要的就是发现问题,找到答案,因为哲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深层次的思考。
四、和好书为伍
其实对于好书的评判不要盲目听从别人的推荐,因为每个人的环境不同、地点不同、心智不同,对每一本书的看法也肯定不一致。而唯一的评判标准就是自己,阅读才是评判书籍好坏的唯一标准。
当你成功阅读了并理解了一本难懂的书,阅读技巧肯定更熟练,心智也会得到增长,这与娱乐消遣和有趣的资讯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而且我们在重读的时候,会发现第一遍不曾发现的新思想,这就证明这本书原先超越你,现在依然超越你,未来很可能还超越你,这样的书就是一本真正的好书,因为它可以适应不同层次人的需要。
五、后记
现在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专家精讲书,满足我们各种求快、求精、求量的即时诉求。不可否认这些内容的出现把我们真正带进了读书的圈层中,哪怕是很低的圈层,对我们来说也是意义重大。
但我们扎稳脚跟后,总要向更高的阅读层次迈进,就像书中讲的四个层次一样,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基础阅读和辅导阅读上,阅读终究是一个人的事,读原著才能帮我们做到。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也不要因为读了一些书、听了一些书就妄自尊大,高人一等,在阅读的浩瀚世界中,你我皆只是那沧海一粟,阅读的目的是让心态更谦卑,动作更从容,思想更清晰,目标更长远,走火入魔就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