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人生最大的罪过就是不快活

我以为浪费是有罪的,如果舍弃必有遗憾,后来我才知道,我们最大的罪过就是让自己过得不快活。

前几天app给我推送了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我不止一次听说过这本书,它是家居收纳的指南,是关于收纳的哲学。

而我是不会收纳的,因为相比于简约,我更爱乱七八糟的生活。

在我心里,乱七八糟=方便=有"人气"。

但是鉴于它400万册销量的超高的人气、7.4的豆瓣评分和多次获得流行语大奖提名的“历史功绩”,我还是看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生最大的罪过就是不快活。


1.断、舍、离是一场关于人生的哲学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书中对于断舍离的定义如下: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整理这个手段,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选择最舒服的生活方式。

作者认为断舍离分为三个步骤:

STEP 1.认清现实

STEP 2.选择取舍

STEP 3.收纳整理

通过上述三个步骤,我们就对自己真正需要的事物有大致的了解,从而觉得是否进行断舍离。

断舍离的精髓在于“出”,它强调的是用我们的感官来决定事物的存续,为了减少浪费,有所舍弃,我们必须直面自己的内心,以“必要”、“合适”、“愉快”这三个方面来决定事物的优先顺序。

在这个过程中,收纳人的感觉才是重中之重,本书的重点也在于如何尊重自己的感觉,活在当下,热爱生活。

我认为断舍离是需要勇气的。

作为一名传统的中国人,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生活要节俭。

“总有一天会用到的”,

“扔了多么浪费”,

“它只坏了一点,还能继续使用”

“当初买它的时候我可是花了很多钱呢”

直到今天我才意识到:“节俭”的意识已经支配了我的生活。

好看的瓶子占满了一整个橱柜,

不用的碗筷在橱柜里生灰,

不喜欢的衣服填满了我的衣柜。

我为什么把生活过程了这样?

难道生活不应该是随我心意,爱我所爱吗?

难道我活这一世,是为了和不喜欢的事物过一生吗?

后来我发现:浪费很可怕,可节俭更可怕。

而人生最不该做得事,就是让自己不快活。


2.把时间花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知乎”上曾有人提问:“做哪些事情可以提高生活品质?”

有个人回复说“定期清理,你知道为什么有的人老了以后就会驼背吗?那是因为他一路走来背的东西太多了,不愿抛,不愿弃,如同蜗牛一般,背着厚厚的壳,慢慢的爬着。”

庄子也曾说过:“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通俗来讲,就是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做,必须要有所取舍,有所放弃。

既然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为什么不能花费时间在美好的事务上?

为什么我们不能从繁杂的时候中剥离出来,享受当下?

为什么要定各种各样的目标、计划,让自己感觉到压力和挫折呢?

股神巴菲特有一套管理时间的法则是:写下你认为重要的25件事情,然后从25件中再挑出5件重要的事情立刻着手去做。

很多人问那剩下的20件事怎么办?是留到以后慢慢再做吗?

错!

巴菲特的建议是那20件事情全部砍掉不做,为什么?

其实巴菲特是在时间管理上做减法,把那些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剔除,保留其中最重要的事情着手解决。

只有把不重要的事情全部砍掉,你才能保证精力、时间和智慧全部用在非常重要的事情上。

美国一位著名的心里学家曾经说过:现代人之所以活得很累,心理容易产生挫折感和种种焦虑,甚至不快,是因为迷失和被淹没在各种目标中的结果。

人生这条路上,我们总是在追求更多,结果到头来才发现:

我们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与其蜻蜓点水似的雨露均沾,

不如停下脚步,给生活做一次断舍离,集中精力,热爱美好。



3.人生就是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

现在流行一个词叫“斜杠青年”,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自己的不同技能,例如,张X,记者/演员/摄影师,"斜杠"就是他们的代名词。

这个社会一直是崇尚多元化,所以催生了很多的“斜杠青年”。

他仿佛一直在跟我们强调只要你努力、坚持,你总能做好一件事、两件、甚至更多件事情。

但实际上,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做什么事都是有成本的。

经济学中有个概念叫“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选择也是一样的,虽然我们在人生中与很多的选择机会,但是上天早就在暗中标好了价码。

你选择了自己所爱,便会活得轻松,你选择了太多目标,就会活得紧张。

梁晓声曾经说过,“一种人生的真相是:无论世界上的行业丰富到何种程度,机遇又多到何种程度,我们每一个人比较能做好的事情,永远也就那么几种而已。有时,仅仅一种而已。”

我们的天赋和能力是极其有限的,我们人生的“容量”也是有限的,如果把这些有限的资源运用到无限扩张的欲望和目标中是不理智的选择。

我们没有谁能成为科比第二,也没有谁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诺贝尔的文学奖,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这些不够实际的想法从脑子里踢出去呢?

那些自认为学会了一些技能就能获得更多机遇,得到更多认可的人,很大程度上并不能成为专家,既然如此,为什么不选择自己爱好的方式过一生呢?

姚明有一次在采访时说道:我羡慕你清闲,你羡慕我有钱。

哪有什么两全其美?不过是选择了一条自己喜欢的路,坚定着往下走罢了。

就像歌中唱的那样

“世上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