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3日,在上文的基础上,接到来自王老师的新课题:
我的问题是,如果在帝都,什么样的家庭条件,会倾向于培养出四种类型的未来接班人?
首先要明确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你花点时间,给出一个帝都各类接班人比例数据和居住区域、家庭出身等方面热点图,参数你自己选取,假定接班人05年出生,是一群小鸡。
先回顾一下这四种类型:
我觉得这只能靠自己,范同学提的问题,我认为,最最聪明的人,也要熬三年能搞明白;一般的社会主义优秀青年,五年能搞利索;脑子不好使但是听话的,十年能接受、习惯。其他的,一辈子搞不对路也很正常
一、类型的决定因素
我个人的结论就是四个字:意识形态。
家庭环境、个人经历、教育程度、财富水平、行业类型、生活情趣等等,都是通过对意识形态的塑造进行影响,进而间接地影响到成为哪一种人。
这也是为什么国家间的竞争最后都是要以意识形态或者信仰来划分阵营,而不是以阶级属性划分。理念不一样,终究过不到一起去,没钱的时候可以凑合过,有钱了以后想法多,绝对要分家。大家凑在一起做事情,一定是奔着挣钱去的,挣到点儿钱就要闹分家怎么行,所以意识形态必须得统一。往哪个方向统一都可以,但总之要统一。内部允许有矛盾,对外时必须要一致,否则一队人马拉出去一半都是准叛徒,绝对是要失败的。
这四种类型的划分,最后目的无非还是怎么做到顺势而为。道家《参同契》说:“顺之生人,逆则成丹”,非要逆着搞就是出世炼丹去,第四种人不少是脑子很聪明想飞升成仙的,为啥最后神仙没做成,只能做神棍了呢?因为出世炼丹也要先在尘世积铅,尘世这套破玩意你都看不透你还想当神仙呢?所以说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没有捷径。都要老老实实地从顺势做起。搞明白了才有资格谈突破。
二、如何形成
我认为有三个要素:
- 进入社会以前的世界观
- 读书
- 人生观
2.1. 进入社会以前的世界观
在进入社会之前有无形成比较宏大的世界观,决定了有无可能成为第一种人。形成宏大的世界观,不是说这个世界观一定要有多么正确,而是要在进入社会之前就明白自己的渺小,从内心与思想的深处认识到你自己、你所在的小环境、你来往的小团体、乃至于城市、国家、地球、太阳系,都不过是银河系边缘的一粒渣渣;认识到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各种人,说着上百种语言,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你所谓的特点与其他众生并无差别;认识到如果没有你的存在,也就没有你所见所感的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就是世界的中心,但是每个人也都是世界的中心,你还是无差别。
最重要的是,这种世界观绝对不能是从书上看到然后背下来与人逞口舌之利的,当然不少人背都背不下来的,只好说“你去看XXX的书”,这种就白瞎了。必须得是由内而外所理解到的,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敬畏。
这个过程必须要在接触社会之前完成。大学已经是个预备役社会了,思想里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欲望和人情世故,这个时候再去构建的世界观一定对自己偏心的。我不知道现在的高中和初中是个啥情况,鉴于现在不少五岁小朋友iPad玩得比他80后父母都溜儿,这个时间界限肯定是不断提前的。
但是如果在大学之前没有形成这种世界观,到大学以及以后也就不要再纠结了,科普读物、心灵鸡汤啥的没事儿随便看看就好,别想太多,除非出家。
这里一定有人会说,你看那些成功人士,小时候要饭过来的,肯定没工夫去想啥猎户座旋臂,人家也这么成功了呢?其实不少成功人士是第四种人的,不然寺庙光指着穷人那百十块香火钱咋搞出那么大个儿的宝相庄严,嗤嗤。
2.2. 读书
我看到过一个说法,说读书就是读四条:
- 读忍,就是自制力,尤其是高考。(我个人认为GRE也还凑合,TOEFL、AP啥的就是随便玩玩不算数)
- 读智,就是学知识,学到多少是多少;基于1,有本事你去读博士,读书肯定好。
- 读辨,有人聪明绝顶,但是不懂辨识,什么是辨识,是否定与自我否定的能力,博士很多一根筋,就是有忍有智无辨。
- 读气,就是气质。书香门第不是浪得虚名,123都搞得好的,走大街上就是淫贼看了也马上立正,同样的脸蛋儿为什么有的妹子你见了只想跟她好好学习下高等数学,有的见了只想啪啪啪,气质差了。当然这个解释很粗俗,但确实是这样,一群人坐一起,有的总是鹤立鸡群,大多数都是噪音。
我就补充一下,就是有的人是搞艺术的,搞艺术其实也是这四条,只是具体内容比如高考换成艺考而已。
2.3. 人生观
就是你自己打算咋个过的问题。
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你个人的生产力水平能够匹配你的理想生活,那你就去开开心心地过就好了。另一种情况是可能你一算账,发现自己的生产力水平匹配不了你的理想生活,那如果你搞定了第一点世界观,那这就不是问题,你是谁就在什么位置上,这对你来说应该天经地义;如果你没搞定第一点,那么第二点你搞定了你就忍着。
总之宏观来看一个人的位置一定是去匹配他的生产力水平的,区别只是在于是主动匹配还是被动匹配。
2.4. 三个要素与四种类型的关系
类型 | 世界观 | 读书 | 人生观 |
---|---|---|---|
I | Y | Y | Y |
II | N | Y | Y |
III | N | N | Y |
IV | N | ? | N |
其实I、II、III这三种人走偏了或者说想多了,就成了第IV种。有一种说法叫做:世界上80%的人认为自己比世界上80%的人聪明。中间重合的60%都有可能是第四种人。他可能比世界上75%的人都聪明,但是他认为他超过了80%。中间相差的5%就是他的命门,没遇上,他可能就是第一种人,遇上了很可能就是分分钟被教做人。
三、家庭条件
命题要求是:
给出一个帝都各类接班人比例数据和居住区域、家庭出身等方面热点图
很遗憾这个恐怕无法给出。如前文所说,不少成功人士其实是第四种人的。比如说牟其中老爷子是哪种人?管金生、王石、孙宏斌、贾跃亭又是哪种人?很不好讲。中国古话讲盖棺定论,其实死得是时候也是一门学问。或者不一定死,急流勇退也是大智慧。他退了你还继承他的方法搞,他是I类,你就成了IV类。
尽管如此,我认为还是能够给出一个大致的家庭背景画像的。这也是为什么前面先用两个小节讨论形成的要素。根据对要素起决定性作用的参数的分布,对应2.4.的关系表,大致还是可以推断出培养结果的分布情况。
3.1. 世界观的参数
3.1.1. 吃
所谓“吃饱了撑的才没事儿干”,小时候有闲心琢磨世界观的,肯定至少是吃喝不愁,而且基本已经玩儿不出花儿来了才有可能。自己做饭再好吃、再爱做,也得下馆子。这么算的话,一家三口每个月吃饭的开支至少也得在1万元打底。上下可以浮动,恩格尔系数也可以高一些,关键是花钱时不心疼——琢磨世界观的时候,不能对钱有概念。。。所以想培养出胸怀世界的人,大概率会培养出败家子儿。。。
3.1.2. 父母学历
60后父母本科就行,80后父母可能得一本研究生,90后父母估计得是985、211的研究生外加市重点以上中学才行。基本上就是父母毕业时好offer的标准。
3.1.3. 父母政治面貌和职级
父母都是干部的最佳,最好一个党员一个群众。如果父母都是党员,而且又都是有一定级别的,那就直接放弃这一点好了。。。发挥VIP优势全力搞2(第二点读书,同时也是第二类人)。合格的党员只想一天48小时建设社会主义,否则就多少有点儿不合格。想琢磨出世界观来,还得是右派才行。如果是俩右派凑一块儿,又容易让孩子无心建设社会主义,那就应该尽早移民,去建设未来的祖国,这就不在本次讨论范围内了。
3.1.4. 父母的工作性质
最好是从业务岗一路干上来的管理岗,或者一个管理一个业务。俩码农凑一块儿年薪200万元也没用。俩金融巨子凑一块儿也不咋的。还是上面那条,发挥VIP优势全力搞2。
3.1.5. 关于房子
仅从世界观来说,我觉得房子不是刚性条件。小孩好像住哪儿都差不多。因为前面说了世界观要在对钱没概念的时候开始培养,对钱没概念的时候,对房子也没有太多的概念。吃和房子不一样,一顿不吃饿得慌。房子主要是通过对父母心态的影响传导到孩子身上。但是如果父母心不够大的,从遗传的角度来说,孩子搞出宏大的世界观的概率也比较低。
3.1.6. 小结
总之想培养出明白人,父母自己至少得混得差不多。而且要有一定的差异性,最好不在一个行业而且不是同类工作,不然孩子会以为全世界都是干这个的。
另外我想起来我高中时就只爱跟父母离异或者父母常年驻外的女生玩儿,但是由此我也体会到,想搞定世界观,还是家庭和睦比较好。这跟吃的那条是一个意思,就是不要有啥真的烦心事。释迦牟尼佛出家之前是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出宫遛弯看见路人生老病死,生慈悲心,发愿出家。但这痛苦是在别人身上的。要是自己病了就顾不上思考人生了,得赶紧找大夫去。反过来说,好多人一场大病之后开始思考人生,晚了,那时候你会觉得没病没灾就好,那不是人生的全部,开ix35的还想换GLE才是大多数人的人生。你自己过得好不好或者咋想的根本不重要,这就是所谓的“世界观对自己偏心”。
想要构建不偏不倚的世界观,就得有一个不偏不倚的环境,中庸之道,中央之国。我没研究过美国世界观应该咋搞,想来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世界观里大概是得有钱的。
3.2. 读书
3.2.1. 父母学历
说千道万,最重要的还是基因。
3.2.2. 父母的生活态度
说白了就是扯不扯“素质教育”。至少在帝都,素质教育绝对是伪命题,这东西主要看脑子。脑子好使的,除了考试前,每周都能有足够多的时间搞兴趣爱好。脑子不好使的,你不让他学习不是坑他么。。。
3.2.3. 学区否?!
好学校第一是老师,第二是环境。你再聪明的孩子,放在一个不学习的学校,你也学不出来,或者学出来也极大的浪费了精力。所以学区极其重要,家长不能老幻想自己是郑渊洁。
还有在学区房,都是三观比较正的家长,社区氛围优质,小孩上学放学都笼罩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中,每天都会觉得自己脖子上的红领巾更加鲜艳了。
3.3. 人生观
3.3.1. 父母平均收入水平
这东西其实是孩子人生观的隐藏基线。虽然理论上孩子想过啥样的人生都有可能,但其实你拿收入划条线,父母平均收入水平以下的工作他大概率不会考虑的。当然我们这说的是大多数家庭,马云儿子咋想的这个我们管不着。
3.3.2. 父母收入的稳定性
父母收入不稳定,孩子可能更倾向于尝试多样化的发展。
3.3.3. 父母对自己收入的满意程度
父母长期对自己收入不满意,孩子可能更倾向于寻求突破的机会。
3.3.4. 小结
想来想去,就是收入的期望、方差和截距 ╮(╯╰)╭
3.4. 分布热力图
这个画起来太麻烦啦!不想画图啊QAQ
主要是从宏观上来看,一定是学区房大概率出II类精英,II类精英大概率出自学区房。因为学区房的父母大概率学历高、职位高、收入高、三观正。
III类人才大概就是把父母的“三高”换成“三中”,最后三观也正,分布上基本就在当前房子总价400-1000万之间。
IV类奇葩出现在哪儿都有可能,帝都来说,我觉得土著拆迁户出奇葩可能性最大。。。莫名其妙的有了超过能力水平的钱基本就告别正路了。
至于I类,我觉得这种未必有啥好处,假设真的比爹妈活得还明白,容易把爹妈急出心脏病,何况还大概率出败家子儿,废品率超级高。为了自身生命安全着想,不建议人工养殖。
另外,这个命题使我想起我们大创时的课题《大学生道德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北京高校大学生的调研》,这个我们当时光问卷就设计了两个月,数据也是认真清洗并做了有效性分析,至少肯定是良心调研。结论跟这个有点儿关系,我贴两个图稍微看一下(虚线表示负相关):
画图实在是太痛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