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刷到一位作者写的《一七令.情》
情。
凄美,入心。
爱别离,意未平。
甘可化苦,暖能融冰。
欢时欣然泣,悲亦泪沾襟。
生死相许易老,漫漫长夜难明。
但求同日归尘土,并蒂莲花慰魂灵。
看到写得不对的诗词我难免会手痒,《一七令》字数不多但要求比较高,即除了第一个字以外,剩下的等句都有对仗要求,当然没有律诗那样严格,可以宽松一些的,要做到基本对仗吧。
上面这首还有不少出谱之处,估计作者没有检测格律,也就是随手一写,也没有兼顾到诸多的对仗,偷偷修改如下:
情。
唯美,双赢。
离与聚,雨和晴。
甘可化苦,暖能融冰。
指尖弦沥沥,笔下意泠泠。
相处淡然悲喜,由来不计亏盈。
但求同日归尘土,并蒂莲花慰魂灵。
都说《一七令》乃诗词中的“金字塔”。当年白居易奔赴东都时,朝廷里的同僚为他送行,群贤会于兴化池亭。酒过三巡,人微酣,各赋诗,以第一个字为题,以题为韵,自一字至七字为句,除第一句外,各二句,共五十五字,始称“宝塔诗”,后谱为词,就是后来所谓的《一七令》:
诗。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 世间惟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一七令》词牌名以白居易的这首为正体。这首宝塔诗以“诗”为题,以诗着笔,其实是一篇简约的诗论,诗的特点,诗的时间,诗的作用……在诗中一一体现出来,虽不详细,但却显根本。其中“能助欢笑 ,亦伤别离”;“调清金石怨, 吟苦鬼神悲”两句广为人知。
另外还有元稹的这首: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婉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当然还有仄韵的,以首字区分,看看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
水。
至清,尽美。
从一勺,至千里。
利人利物,时行时止。
道性净皆然,交情淡如此。
君游金谷堤上,我在石渠署里。
两心相忆似流波,潺湲日夜无穷已。
最后看看唐代令狐楚的《竹》,“竹”在古韵是入声字,古仄:
竹。
披山,连谷。
出东南,殊草木。
叶细枝劲,霜停露宿。
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
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
却寻庾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