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出门前,听到了楼道里的一个故事:
六楼的邻居带着三岁的小宝下楼,走到二楼突然想到忘了什么东西,也许是因为抱着小宝来回折腾太麻烦,于是邻居跟小宝说:妈妈回家拿东西,你站在这里不要动好吗?小宝清脆的声音回荡在楼道:好的,妈妈,我站在这里不动,你快点回来! 然后听见邻居噔噔噔地往楼上跑,一边跑一边大声说:你站在那里别动啊!小宝回答:我不动,妈妈!邻居开门跑进家里,不放心又折回来喊:涵涵,涵涵?小宝回答:我不动,妈妈,我在二楼!邻居又噔噔噔跑进里屋去翻找。我有些焦虑,要不要出门帮忙看着小宝,这时候听见小宝大声喊:妈妈,妈妈,我在二楼! 我猜他在给自己壮胆。停了两秒小宝又喊:妈妈,妈妈,我下了一个台阶,我还在二楼。邻居回应:好的,妈妈马上下来! 如此往复了几个回合,听见邻居关门咚咚咚跑下楼的声音,一边跑一边喊:涵涵,妈妈来了,你在哪里?小宝回应:妈妈,妈妈,我还在二楼,我不害怕!听到这里,我的心也放下了,心里暖融融的。
这就是一个应对分离焦虑的发生。
首先,妈妈之前跟小宝之间要有一个比较稳定的链接,也就是妈妈总会稳定地出现,比如按时接送、按时回家、情绪稳定,小宝相信自己是安全的,因此妈妈要说离开的时候,小宝没有强烈的反抗只是有些许焦虑,因为他知道妈妈会回来的。
同时,小宝也用自己的智慧应对了自己的焦虑,他大声跟妈妈讲话,安抚自己的不安为自己壮胆,同时也安抚着妈妈的不安,巩固着妈妈的稳定。妈妈及时的回应,让小宝有了熟悉而坚定的设想,妈妈会回来的,我是安全的。这让小宝有了探索新事物的勇气:我可以尝试着自己下台阶,这真是一个大显身手的好机会。这就是感到安全之后衍生出来的探索世界的能力,也是我们独立认识外部世界、建立自我认知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一次成功获得的经验,下次小宝也许会鼓励自己在楼梯上独自玩耍,静静等待妈妈的到来。
西班牙谚语说:死亡,如无回应之地。无回应的养育,对孩子而言是窒息的,如同死亡,孩子在那里感受不到爱和安全,也就没有机会和能力发展出更多的健康的自我功能。
心理学家特罗尼克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静止的脸”,这是一项关于无回应引起的创伤性忽视的实验。实验中,妈妈起初和婴儿保持眼神、面部表情的交流,在彼此快乐的互动后,妈妈突然面无表情。婴儿起初有一些疑惑,等待了一会妈妈还是面无表情,于是婴儿开始努力发出声音和做各种动作,试图引起妈妈的注意,从而获得妈妈的回应,但是妈妈依然面无表情。婴儿几番尝试无果后,变得焦躁不安,开始情绪崩溃大声哭泣,进入到了一种害怕和恐惧的状态。当实验停止,妈妈再次给与之前温柔的回应,婴儿也变得很抗拒,哭闹不止,此时他已经被恐惧淹没,不再相信妈妈的善意和温柔。这个实验就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妈妈带给孩子的感受,恐惧不安、情绪崩溃,衍生出对整个世界的不信任和怀疑。
当我们可以稳定地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稳定的表达着我们的善意,孩子就会获得一种稳定的安全感。即便有一天我们不在他们身边,孩子也会相信自己是被爱着的。这会让他们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善意,更有能量去探索新的未知。同时,这种安全和善意也会被代际传承下去。
小老鼠你把它放在洞里,给它生长需要的各种给养,让它安静地按照自己的步骤生长,它长大了就会像其他老鼠一样会觅食会打洞会生儿育女。如果你把它放在一个笼子里,天天放在一个噪声很大的环境里,今天鞭炮明天电锯,它长大后只学会了如何应对噪音,而不是像其他老鼠那样独立觅食、打洞、生儿育女。它全部的能量都用来应对生命中各种超负荷的噪音才能存活下来,已经没有余力去学习其他。
如果亲密关系中,一方多数情况下得不到有滋养的回应,久而久之关系被破坏的概率会陡然升高。同样,亲子关系中,孩子得到的回应不够稳定、不够滋养,时间久了孩子自然生长的能量也会被消耗殆尽。
善意温暖的回应对孩子的生长至关重要!
愿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好的容器!
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而滋养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