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学七律》有感(二)
今天,我读完了《教学七律》的第一章“教学定律”。反复咀嚼之后,我觉得我们的职业确实如别人赞美的那样: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因为,我们可以将知识传递到灵魂深处,将永恒的真理雕刻于人的心版之上。想想,作为一名教师,心里还是很骄傲的。
在这一章里,我知道了遵守规律的重要性;知道了“知识就是交流。是帮助另一个人的头脑中再生出同样的知识,从而让两人都拥有共同的知识。”知道了有效的教学行为必须包括七个要素:教师、学生、一种语言或媒介、一门课程、教师的工作、学生的工作,复习巩固,七个缺一不可。如果上课时学生走神,人在,脑子却飞到了九霄云外,这节课是无效的。如果老师自说自话,不依据学生的特点,只顾自我表演,自我展现,这节课也是无效的。因材施教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交流之后,如果不检查效果、不复习巩固,教学的有效性也不高。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些理论,我平常是知道一点的。只是知道,很少反思。今天读完后,我却拿它和我的日常教学反复比较、认真的思考。有效的教学行为的背后,是教师对课程的充分准备和理解;是保持学生对课程的注意力和兴趣,是教师生动而又明白的语言,是有效地复习巩固。在日常工作中,我也读本学科的理论书籍,但很少。吸收消化的更少。备课时,很多时候是应付的。本学期,在关校长的引导下,我不再盲目复习,针对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定下下一步的复习内容。但平日每一单元学完之后的复习检查却很少。作为老师,读书学习、用心备课,必须放到工作的第一位。我很多时间都是舍本逐末,今后拒绝无效,拒绝浪费自己和学生的时间。
读完这一章,我对理论知识有了新的认识。之前我认为,教学只要有足够的热情,大体的思路不错的好了。真是错之千里。我不是“天生的教师”,教学过程必须有教学理论做支撑。此时,我也突然明白,卢老师为什么让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必须每一步都要考虑要有理论作支撑了。
在做年终述职报告时,我经常写“综上所述,我只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今后要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脸红,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才是作为教师的根本工作、重要工作、立身之本。把它丢到一边,怎能称为合格。
千万不要被工作中的琐事所蒙蔽,千万不能再顾此(琐事)失彼(教学)。孰轻孰重,一定要认清。以前走了很多的弯路,劳而无功。今后,努力做“沉着老练、不断坚持、教学技术娴熟”的老师。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坚强的走在逐梦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