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六路伐吴统天下 孙皓荒淫失江东

咸宁五年十一月,寒风凛冽,西晋二十万大军在广袤的大地上集结,军旗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战争。

号令一下达,西晋大军按即定部署,兵分六路,如猛虎下山般,向着东吴迅猛扑去。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伷自下邳向涂中进军,他骑着一匹高大的黑马,身披黑色披风,在寒风中猎猎作响。他的军队纪律严明,步伐整齐,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吴军望风而逃,纷纷弃城投降。

安东将军王浑自扬州向江西进发,他目光坚定,指挥若定。部队迅速夺占横江渡口,此地乃东吴的防御要冲,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王浑深知其重要性,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冲锋陷阵,与吴军展开激烈的争夺。经过一番苦战,终于成功切断了东吴的防御要冲,为后续的进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威将军王戎自豫州向武昌进军,与吴军展开激烈交锋。战场上,刀光剑影闪烁,喊杀声震耳欲聋。王戎身先士卒,手持长枪,冲入敌阵,左突右杀,如入无人之境。他的士兵们受到鼓舞,士气大振,与吴军展开殊死搏斗,双方互有伤亡,战斗陷入了胶着状态。

平南将军胡奋自荆州向夏口进军,一路拼杀,逼近夏口城。夏口城城墙高耸,护城河宽阔,防守严密。胡奋指挥士兵们架起云梯,向城墙上攀爬,吴军则在城墙上拼死抵抗,用滚木礌石、箭矢等攻击晋军。胡奋毫不退缩,不断调整战术,激励着士兵们的斗志,一点点向着夏口城逼近。

镇南大将军杜预自襄阳向江陵进军,他深知江陵乃东吴重镇,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一旦攻克,便可直捣东吴腹地。他骑着一匹枣红色的战马,在军中来回巡视,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兵临江陵城下,杜预望着那高耸的城墙和坚固的城门,心中暗自思量。他深知,江陵城固若金汤,强攻必然损失惨重,必须智取。

于是,他巧用计谋,派部将周旨率领八百奇兵,趁夜渡江,偷袭乐乡。周旨等人身着黑衣,如同鬼魅般悄然前行。他们在乐乡城外,遍插旗帜,燃起篝火,制造出大军压境的假象。东吴都督孙歆果然中计,以为西晋大军已至,惊慌失措,匆忙出城迎战。周旨趁机设下埋伏,当孙歆的军队进入包围圈后,伏兵四起,将吴军打得落花流水。周旨一举击败孙歆,俘虏了众多吴军将士,凯旋而归。

此役过后,江陵城的吴军士气低落,人心惶惶。杜预见状,立即下令攻城。晋军如潮水般涌向城墙,喊杀声震天动地。他们推着攻城车,撞击着城门,士兵们手持盾牌和长枪,沿着云梯向上攀爬。在晋军的猛烈攻击下,江陵城最终被攻破,守将伍延战死。杜预乘胜追击,迅速占领了长江以南的大片土地,一时间,湘水、沅水以南的州郡纷纷望风归降,百姓们箪食壶浆,迎接晋军的到来。

与此同时,王𓿰与广武将军、巴东监军唐彬率领着庞大的水军,从巴蜀顺江东下。战船遮天蔽日,船头雕刻着狰狞的兽头,在江面上破浪前行。东吴为了阻止晋军水军东下,在江面上设置了铁锁横江,又在江底暗置铁锥,妄图以此阻挡晋军战船。王𓿰早有准备,他命人制作了数十个大筏,每个大筏长宽都有百余步,上面绑着草人,穿上盔甲,手持兵器。大筏在前面开路,遇到铁锥,铁锥就扎在筏上被带走。接着,王𓿰又命人制作了巨大的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里面灌上麻油,放在战船前面。遇到铁锁,就点燃火炬,将铁锁熔断。就这样,王𓿰的水军顺利突破了东吴的江防,如入无人之境,向着建业疾驰而去。

面对西晋大军的步步紧逼,孙皓这才如梦初醒,匆忙调兵遣将,进行抵抗。他任命丞相张悌为帅,率领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等三万兵马,渡江迎战王浑。张悌深知此次任务艰巨,如同以卵击石,但他抱着必死的决心,誓要与晋军决一死战,以报效国家。

两军在杨荷相遇,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就此爆发。沈莹率领五千精锐吴军,向晋军发起了猛烈的冲锋。他们呐喊着,如潮水般涌向晋军阵地,一时间,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晋军毫不畏惧,凭借着严密的阵型和顽强的斗志,一次次击退吴军的进攻。双方陷入了僵持状态,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泥土都被鲜血染红,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血腥味。

就在此时,王浑的部将张乔率领七千兵马赶到,加入了战斗。张悌见晋军援兵已至,心中暗自叫苦,但他仍不肯放弃,继续指挥吴军奋勇作战。然而,吴军终究寡不敌众,渐渐陷入了困境。沈莹在激战中不幸战死,吴军士气大挫,开始纷纷溃逃。张悌、孙震等人虽奋力拼杀,试图挽回败局,但终究无力回天,最终战死沙场。诸葛靓见大势已去,只得率领残军退回江南,一路上,士兵们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此役过后,东吴的防线彻底崩溃,晋军乘胜追击,直逼建业。孙皓惊恐万分,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在宫殿内急得团团转。他曾试图组织抵抗,但此时的吴军早已军心涣散,士兵们毫无斗志,无人愿意为他卖命。宫殿外,百姓们哭声震天,纷纷四处逃亡,整个建业城陷入了一片混乱。

太康元年三月,王𓿰的水军率先抵达建业城下。浩浩荡荡的战船,绵延数十里,遮天蔽日,吓得东吴军民胆战心惊。孙皓望着城外如狼似虎的晋军,知道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得效仿刘禅,自缚双手,抬着棺材,出城投降。他身着破旧的衣衫,头发凌乱,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助。至此,东吴灭亡,三国鼎立的局面彻底结束,天下重归一统。

司马炎得知孙皓投降的消息后,龙颜大悦。他在洛阳举行了盛大的受降仪式,洛阳城张灯结彩,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欢呼雀跃,庆祝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孙皓被带到司马炎面前,他低着头,不敢直视司马炎的眼睛。司马炎看着孙皓,心中感慨万千,最终,他大度地将孙皓封为归命侯,让他得以善终。

西晋灭吴,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不仅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更让天下百姓从多年的战乱中解脱出来,迎来了久违的和平。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传奇。

然而,随着天下的安定,司马炎逐渐开始懈怠。他不再像即位初期那样勤政爱民,而是变得贪图享乐,沉迷于宴饮游乐之中。他扩充后宫,使得后宫佳丽多达万人。朝政上,他宠信皇后的父亲侍中杨骏等人,晋朝开始出现贵族、外戚专权的现象。政治制度上,他继承了曹魏的九品中正制,使得世家大族长期垄断高级官员位置,社会阶层流动性大大下降,且给予世族地主极大的政治、经济优待,导致太康后期晋国社会腐败奢侈情况严重,出现了公卿石崇与王恺斗富、太傅何曾每日饮食耗费高达万钱的荒唐景象。

司马炎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也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他坚持将能力欠缺、智力存在缺陷的长子司马衷立为太子。太子司马衷的地位并不稳固,齐王司马攸名望很高且同样具有继承帝位的法统,朝中不少大臣希望司马炎去世后将帝位传给司马攸。河南尹夏侯和向朝中重臣贾充进言迎立更有贤能的人为继承人,贾充犹豫并未表态,司马炎得知后很不高兴,夺去了二人的实权。尚书张华直言继承人应当为司马攸,也被司马炎外放贬出中央。后来,中书监荀勖和侍中冯紞因与司马攸关系不和,向司马炎表示朝廷百官都心向司马攸,太子将来必然无法顺利继位。司马炎便下决心消减司马攸的名望,于太康三年加封司马攸为大司马、都督青州诸军事,表面上为司马攸提升了官职,实则将其调任到封国中远离中央,从而减弱其势力。太康四年,司马炎继续下诏书催促司马攸前往封国,司马攸忧愤成疾,乞求留在国都看守皇陵,被司马炎拒绝。派去的御医迎合司马炎的心意,都表示司马攸没病,司马炎继续催促病情加重的司马攸启程,司马攸勉强辞行,强撑病体启程,两天后便病死。至此,不支持太子的大臣也被司马炎进行打击,太子司马衷的地位得以稳固,却也为晋朝的内乱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晋太熙元年,司马炎病重。此时开国功臣们大多去世,侍中杨骏不许其他大臣见到司马炎,独自守在其身边,并趁机改换朝中公卿,安插自己的亲信。司马炎病情稍好时,见杨骏的人事安排不合理,便下诏命汝南王司马亮与杨骏一起辅政,同时任命了一些有名望的年轻大臣辅佐太子。但杨骏却将诏书藏匿起来。后来司马炎病重,皇后奏请让杨骏辅政,司马炎点头应允。司马炎希望见司马亮一面对其托付后事,但司马亮没能及时回到国都。皇后又写了一份对杨骏大加封赏的诏书,司马炎由于病重看后没能言语,诏书最后仍然被执行了下去。同年四月己酉日,司马炎在含章殿去世,享年五十五岁,被安葬于峻阳陵,庙号为世祖。

司马炎去世后,太子司马衷登基,即晋惠帝。然而,晋惠帝智力低下,无法治理国家,皇后贾南风与杨骏争权,使得晋朝政局动荡不安。各地藩王因司马炎分封时给予了极大的权力,开始起兵争夺对中央权力的控制权,晋朝陷入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这场内乱使得晋朝国力大大下降,百姓生灵涂炭,也为西晋的灭亡埋下了伏笔。曾经辉煌一时的西晋王朝,在司马炎去世后迅速走向衰落,最终在风雨飘摇中走向了灭亡,只留下一段段传奇故事,供后人评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