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茨》,是一首祭祖祀神的乐歌。从祭前的准备到祭后的宴乐,详细展现了周代祭祀的仪制风貌。
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亨,或肆或将。
恭敬庄重步有节,洗净那些牛与羊,敬奉冬烝和秋尝。有的宰割有的烹,有的分盛有的献。
祝祭于祊,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太祝祭祀庙门内,仪式隆重又完备。先祖光临来享用,神灵一一来品尝。孝孙一定有吉庆,赐予宏福大无量,万年长寿无止境!
济济:严肃恭敬的样子。
跄跄:步趋有节的样子。
絜:同“洁”,洗清。
烝:冬祭名。
尝:秋祭名。
剥:宰割支解。
亨:同“烹”,烧煮。
肆:陈列,指将祭肉盛于鼎俎[zǔ](古代盛肉的器物)中。
将:捧着献上。
祝:太祝,司祭礼的人。
祊:设祭的地方,在宗庙门内。
孔:很。
明:备,指仪式完备。
皇:往。一说为彷徨,即神灵徘徊。
神保:神灵,指祖先之灵。一说指降神之巫。
飨:享受祭祀。
孝孙:主祭之人。
庆:福。
介福:大福。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国风》是按国别编排,《雅》《颂》则以十篇为一组,以每组篇首的篇名为组名。
如《小雅》从《鹿鸣》到《鱼丽》十篇,就称为《鹿鸣之什》(伍、什是中国古代的计数单位,“某某之什”,即某某等十篇诗)。《大雅》从《文王》到《文王有声》十篇,就称之为《文王之什》。《周颂》从《清庙》到《思文》十篇,就称为《清庙之什》。十篇以上带有零数的诗篇,不另立篇什,就编排在最后一组篇什内。
《小雅》共有七十四篇,其中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
《谷风之什》:谷风、蓼莪、大东、四月、北山、无将大车、小明、鼓钟、楚茨、信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