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作者提出了“异化的沟通方式”,指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比如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①道德评判
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价值判断和道德评判是不一样的。价值判断反映了我们的信念——生命的需要怎样才能得到最好的满足。
道德标准会有是非之分,价值判断是一种选择。例如,孩子打人,前者会说:“打人是不好的,打人的孩子是坏孩子”;后者会说:“对于使用打人的方式处理问题,我很担心,我建议可以引导孩子使用其他方法。”
暴力的大部分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这个让我思考为什么人们会忽视感受?因为我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吗?如果是,那么改变语言和表达方式,是否就可以关注感受和需要呢?
②进行比较
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会蒙蔽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的作者丹·格林伯格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③回避责任
淡化个人责任的表达方式:不得不;你让我;根据各种理由行动,比如我们的个人情况、成长历程等,其他人的行为,上级的命令,同伴的压力,机构的规章制度及政策,性别角色、社会角色或年龄角色,无法控制的冲动……
我们可以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比如我选择……因为我想……这样的语言,会让我们明确自己的责任,意识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
④强人所难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强人所难会造成心灵的隔阂。
比如亲子之间,父母管教孩子,孩子就会想办法来对付父母。例如生病、逃学、捣乱,这些行为,就是孩子对父母管教的反抗。管教不仅是行为上,也可能是语言上,甚至通过期待来体现。
用请求代替命令,第六章会讲解到两者的区别。
如果一个人选择新的生活,是为了追求幸福,而非为了逃避惩罚,那他的行为就符合所有人的利益。这个让我想到了自驱力,向内求,更能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向外求,容易忽视这方面。
在生活中,这四者我都在使用,特别是曾经对自己,一直在自我攻击中消耗能量。就像谦慧老师说的,我们要先学会爱自己,才有能力去爱别人。这或许也是辰辰新年愿望的来源,希望我能够开心,这样我才有能力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