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这样的困境:很多事情明知应该去做,却总是缺乏动力,难以将其转化为内心真正想要做的事。就像健身,都知道它对健康有益,可真正能爱上健身并主动坚持的人却不多。那如何把应该做变成想要做呢?
找到事情背后的深层意义,能让我们从心底燃起动力。比如学习一门新语言,如果仅仅把它当作一项任务,很容易半途而废。但要是你想通过掌握这门语言去阅读国外前沿的专业资料,开拓职业发展道路,或者是为了能和异国的朋友畅快交流,体验不同文化,那学习的意义就丰富起来了。当你清晰地看到这件事与自身目标、兴趣的紧密联系,就会从“应该学”转变为“我要学”。
给自己设定合理的小目标,能让遥不可及的大任务变得容易执行。以写作来说,如果一开始就想着要写出一部畅销小说,压力可想而知,大概率会被吓退。但要是先从每天写 200 字的短文练起,逐步增加字数和难度,每完成一个小目标都能收获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像燃料一样,不断推动我们前进,让我们越来越期待下一次写作,不知不觉就把写作从“应该做”变成“渴望做”。
营造适宜的环境,也能大大地影响我们的行为意愿。想养成阅读习惯,却总被手机信息干扰,那肯定很难实现。可以找个安静的图书馆,或者在家里打造一个专属的阅读角落,把手机调静音,让自己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身边的人也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加入读书社群,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分享读书心得,在积极的氛围感染下,阅读就不再是苦差事,而是一件让人享受的乐事。
把大任务拆解成有趣的小步骤,能让过程变得轻松愉快。比如整理杂乱的房间,听起来就头疼。但要是把它分解成收拾桌面、整理衣物、清扫地板等小任务,每完成一项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比如吃一块喜欢的巧克力,或者听一首喜欢的歌。这样,原本枯燥的家务就变成了一场有趣的游戏,我们自然更愿意去做。
从应该做到想要做,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方法的过程。找到事情的意义,设定合理目标,营造有利环境,拆解任务并奖励自己,慢慢地,我们就能把那些原本抵触的事情,变成生活中期待去做的一部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每日一思 Day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