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61—123页
引导性问题:如何平衡阅读与考试成绩二者之间的关系?
本次阅读分享话题有五个:
1. 如何平衡阅读与考试成绩二者之间的关系?
2.是否需要开展“晨诵、午读、暮省”课程,结合校情谈相法。
3.你是如何推进你班留守儿童阅读?
4.结合本校实际,是否需要展开电影课程?
5.下学期,各学科的整本书共读如何创新?
我选择第一个话题分享。
关于儿童阅读,我们已经达成如下共识:第一,阅读很重要;第二,阅读不会影响考试成绩,至少从大数据角度,高考成绩的高低,与阅读量是成正比的。梳理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这个话题是有问题的。所以我想话题可否改为“如何平衡儿童阅读与教材学习二者之间的关系?”
儿童阅读和教材学习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儿童阅读的目的是“人”,而教材学习的目的是“知识”。前者指向无意学习,后者指向有意学习,但两者都能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对人的教育。儿童阅读和教材学习,就像两棵并排独立的大树,相互交织又相互独立,所以,在教学实施中要考虑双线并进。
作者认为,这种双线并进的课程关系,在不同的年级,要有不同的特征。比如低段的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与训练。该阶段,阅读以绘本、桥梁书和快乐读书吧推荐的童书为中心,借助长文挑战作为儿童阅读与教材学习之间的桥梁,有效发展儿童的识字量;中段,重在加大学生阅读量的输入,以此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达成读写自动化能力,为儿童在语文教材理解篇章奠定语感基础。高段,则注重阅读思维与品质,通过经典研读,对阅读能力进行深度加工。
也就是说要结合学生年段特点,整体规划学校的阅读课程,无意学习和有意学习要形成一定的比例,文中明确提出,无意学习的比例应该远远大于有意学习的比例,否则易形成“有意识记肥大症”,难以形成学习效率。关于学生阅读量苏霍姆林斯基其实也给出了相应的建议(p34),经过换算,结合我校实情,每天保证学生至少有一个小时的课外阅读量,我觉得还是能够做到的。如果老师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则会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