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第7章
儿童的知识。
额………。
文中举例说到,1880年波士顿的儿童一半以上是没看过蜗牛、麻雀的,这里所谓的没见过,是指认识又不知其名字。而如今大为改观,已经认清楚儿童需要与自然界认识和与人生实际的生活接触,是与相关觉知、记忆相关知识一样的重要。
可似乎有些过与不及了,比如说影视中不适当的惊奇情节内容画面。
那怎样的才算作好的呢?
由他天生的意志和兴趣去行事,主观成人些的话来说,便是在丰富的环境中,我有一手滑西瓜皮剑法,跟着感觉走。
《少有人走的路》第8章
指导儿童心智的规律
有7条规律,然而相较于这7条规律来说,更重要的是其方法之得当。
方法的目的是更好的执行其规律,从而达到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觉。
共情而不申斥、开导而不责备、于适当的时尽量赞扬——换做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的概念便为“抱持”,直白些便是让儿童感觉到他的外部世界是善意的、不会报复,可想到这里,那7条规律还重要吗?
不重要了。
额………。看着看着书睡着了,昨晚上的泡面不错。
《少有人走的路》第9章
学识和常识是互通的吗
常识的根本是什么,是其主观判断力,如书中所说,“所谓对于某件事一种正确的判断力,是要看你整个的人和你的环境,这是由经验得来的”,从一定程度上说,“学识和常识或许是互相独立的,书本知识既不增长判断的能力,也不摧残判断的能力。”
如一句西班牙的俗语说:一个最聪明的人在一幢新房子里,是施展不出他的才能的。
然而个人对此持保留意见。
个人观点是不一定,系统的知识体系真正重要的作用是为我们提供一种思维方式,从而以相对独特视角窥探其眼中世界,这是一个“中心边缘化,边缘中心化”的时代,谁又知那个聪明人在一新房子里,带来了什么不可知的变化。
学识或许与常识无所互通,可有助益。
对于学习拥有深度的同时也应有其广度,如书中所言,“我们所要考察的,便是在你尚未判断错误之先,你自己是如何思考的。聪明的人是利用别人的错处而长进。”
考察 判断错误之先 如何思考 别人 错处而长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那么以多种思维模式来审视其自身,从而更新自己的判断力与思维体系,这是不是也是一种长进呢?那思考所思考的,是什么呢?——元认知。是反省。
《少有人走的路》第10章
快乐的艺术
开篇便引用了黑格尔的一段话:
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
百度的搜索结果中,记住的四个字是相对统一性,想起科恩《颂歌》中的那句,"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可若无有裂痕呢?那便是纯粹黑暗,可若是纯粹光明呢?便是虚无,无有了人的边界。
那么怎样的才是快乐的艺术呢?书中有言: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要能够以他的生活为艺术生活的良好典范,这种艺术是任何人都可实行的。而保持快乐的艺术,便是此种艺术的中心。”
便如前文所言:
“见过的最幸福的人就是在德兰德斯的防御工事上劳动的一个奴隶——他仅有一条腿,相貌极其丑陋,身上还戴着沉重的锁链。他被判处终生为奴,不得不夜以继日地做繁重的劳动,然而他每天都非常快乐地面对生活。他一边笑一边唱歌,成为那个边塞里面最快乐的人。”
我想起了佛陀,觉悟者。
想起有种说法,在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学)中,人几乎是时时刻刻都在心理防御,恰如那歇后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精神上境界的长进只得与经济物质望其项背,如书中言:“将来人类的先师,便是要以最有价值的方针,引导一般人达到快乐美满的途径。现在这还是一个很大而未曾完善的问题。”
那么它的指导意见是什么,简单的说,两点:
一、精力有限,用四象限的说法,少做、不做、延后做那些不紧急不重要的事,同时余着的精力做那些不紧急重要与紧急重要的事。
二、镇静而从容的面对诸事,书中没有介绍其练习方法,个人知晓的方法是冥想,所谓流动而不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