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一书,通过一位充满人生困惑的年轻人与一位哲人的对话,在不知不觉中,解读阿德勒心理学观点。
一、不考虑过去的原因,而要看现在的目的
不妨问问自己,有没有说过类似的话?“如果怎样怎样,我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因为某人某事,让我没办法怎样怎样”,“等到某某时候,应该才可以怎样怎样”等等。阿德勒认为有些人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其实是在为自己找借口。人们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一但找寻不到解决方案,就会想找些借口,让自己心安理得的接受不努力的后果。不想难为自己,这是人性特点。
阿德勒还否定心理创伤,认为情绪是人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因为任何伤害的影响力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
阿德勒说:“在我们的文化中,如果要问谁最强大,那答案也许应该是婴儿。婴儿其实总是处于支配而非被支配的地位。”生活中,确实有些人会不断强调自己的不幸和弱势,面对不幸的弱势群体,更多人会选择保护、呵护,如果有人对以攻击,那就会被道德谴责,所以“不幸”本身成了最有力的“武器”,可以绑架很多人。
如果不断释放不幸,那不幸的人就可以让周围的人始终受制于自己。阿德勒的“目的论”,最初感觉不近人情,但很多现象确实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达成何种目的是自己的选择,让自己处于何种生活状态也是自己的选择。讲述不幸的人,会声泪俱下,不能否认都是真情实感。反复强调不幸,可以收获同情,但最大的危害应该是让自己深陷不幸的情境中,不能自拔。
二、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人生中很多快乐是从人与人相处中得到的,但同时,有很多烦恼也是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的,也许逃不开三个关键词,“控制”、“自我”、“比较”。
任何人都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一但出现“控制”的味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将产生矛盾。
自我,既包括自大,也包括自卑。自大表现在坚信自己是对的,那同时就否定了对方,沟通不会顺畅。而自卑,运用好了,是向上的动力,反之,成了道德绑架别人的“武器”。
比较更是常见,从婴儿出生是否哭闹,到成年后的学业、婚姻、事业,再到老年时的身体健康等等,只要在人群中,衡量标准仿佛一目了然,比较更是随时随地。
有的人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深层的原因是,把他人的幸福,看成了自己的失败。还有的人,为了逃避自己不擅长的交际,把周围的人都看成敌人,把世界看成危险之地。这些都印证了阿德勒“目的论”观点,很多人也许并不自知,可以对照反思,自己是不是先有目的,才选择了接下来的行为?
三、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哲人在最开始就主张: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困惑也许就是因为把一切想得复杂了,做到思想自由,人也许就解开了心的束缚。
阿德勒认为,自由就是不再寻求别人的认可!不用满足别人的期待!不害怕被别人讨厌!有了这种勇气,人际关系会立刻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