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位新同事(张老师)的课,她上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可能性》的第一课时。
这节课的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生活也有很多这样的素材。很多老师评价对于本节课,不用教学生就会了,因此有的老师便提出我们在课堂上要做些什么才能让学生有提升呢?
还是回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参提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能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让学生经历“猜想一实践一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判断和推理能力。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情感体验。
4.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张老师的课是以扑克牌游戏为基础,开展了“抽牌”“招牌”“猜牌”和“摆牌”这四个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事件的随机性。
“抽牌”游戏与教参中的课例比较相似,主要引出“可能(不确定)、不可能、一定(确定)”这些规范的数学用语。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什么是“确定事件”和“不确定实践”。
“找牌”游戏则是通过出示一些列的提示语,让学生判断自己手上的牌是否与老师手上的牌是好朋友。(提示语:1.可能是红色;2.不可能是字母牌;3.一定是红桃牌)
“猜牌”游戏便是提供信息,让学生根据信息猜出三张牌。(可能是红色;不可能是方块;一定是7)
“摆牌”游戏是通过老师提供的信息,同桌合作,摆出符合条件的牌。
最后邀请了两组同学在黑板展示。并问:如果老师想抽出一张红桃,从哪里组里面抽的可能性更大。从而引起学生对下节课知识的遐想。
我的感悟:整一节课,张老师的教态很自然,对学生的评价语很丰富,很具体。这一点十分值得我学习。另外在整个课堂中,张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表达,而且班级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很强。课堂中通过游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充分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与此同时,整节课给我的感觉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没很好地让学生体验到事件的随机性。课堂中,在引导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随机事件的可能性方面做得不够。虽然学生的表达能力很强,但没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述。另外我认为,随机事件在生活中非常常见 我们在课堂中应该加入更多的生活元素,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在“找牌”环节中,当老师出示“可能是红色时”,很多拿黑牌的学生也把自己排除在外。而且在后续的环节中,也有同学对“可能”一词产生误区。先入为主地认为应该都是红牌,排除黑牌。对于这一误区,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很好理解和区分“可能”和“一定”的意思。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我看来,当我们出示“可能是红色”时,我们要进行提问:可能是红色是什么意思?让孩子说一说:可能是红色,也有可能是黑色。反复让学生加强表述,加强学生对“可能”一词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