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诸子之学
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发达的时代。一切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制度,都起了根本变化。大家平等自由,形成了一个大解放的时代。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对于当前的情势,有种种看法,有种种的主张;他们都想稳定动乱的局面。有些人拥护旧文化、旧制度;有些人起来批评或反对旧文化、旧制度;又有些人要修正旧文化制度;还有人要建立新文化、新制度;还有人压根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
这些人都根据他们自己的见解各说各的,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
二,诸子的身份——士
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
在贵族政治未崩坏的时候,所有的知识、礼、乐等等,都在贵族手里,平民是没分的。那时的有知识技能的专家,都由贵族专养专用,都是在官的。贵族政治崩坏以后,贵族有的失了势,穷而不能自用专家。这些专家失业后流落到民间,有的以卖他的知识技能为生;有的不限于伺候一家贵族;有些居然开门教授起来。
渐渐地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阶级——“士农工商”的“士”。
这些“士”,这些专家,后来居然开门授徒起来。除此之外,他们不免根据他们专门的知识技能,研究起当时的文化和制度来。这就有了种种看法和主张。诸子百家便是这样兴起的。
三,诸子的代表
(一)儒家——孔孟荀
孔子第一个开门授徒;孔子名丘,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寒失势才流落到鲁国。他自己做了儒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孔子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主张“有教无类”,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当世的君主;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西周的文化和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儒家;他将周文化的代表《诗》《书》《礼》《乐》等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
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另外,要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做不该做,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礼。孔子的政治说,是“正名主义”。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正名定分,维持社会秩序。他所谓的“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为作,是理论化旧文化、旧制度,要将那些维持下去。
孟子名轲,邹人。孟子说人性是善的人都有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孟子主张“仁政”“王政”;他认为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都是为民设的,君也是为民设的。
荀子名况,赵人。荀子说人性是恶的。孟子反对功利,荀子却注重它。孟子注重圣王的道德,荀子却注重圣王的威权。荀子从功利主义出发,给一切文化和制度找到了理论的根据。
以上儒士多半是上层社会的失业流民;儒家所拥护的制度,所讲所行的道德也是上层社会所讲所行的。
(二)墨家——墨翟
原业农工的下层失业流民,多半成了武士,以帮人打仗为职业的专家。墨翟便出于武士,是墨家的创始者,鲁国人,后做了宋国的大夫,出身大概很微贱,因为“墨”原是作苦工的犯人的意思。
墨家是有团体组织的,他们的首领叫做“巨子”;墨子大约就是第一任“巨子”。他们不但是打仗的专家,并且是制造战争器械的专家。
墨家虽以打仗为生,却反对侵略的打仗;他们只帮被侵略的弱小国家做防卫的工作。《墨子》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这是他们的“非攻”主义。
此外,还主张“兼爱”主义(视人如己,互相帮助,不到利他,而设利己)。
墨家注重功利,凡与国家人民有利的事物,才认为有价值。国家人民,利在富庶;凡是能使人民富庶的事物是有用的,别的都是无益或有害的。
他们是平民的代言人,所以反对贵族的周代的文化和制度。主张“节葬”“短丧”“节用”“非乐”,这些跟儒家相反。他们说他们是以节俭勤苦的夏禹为法的。
(三)道家——杨朱老庄
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的是道家,道家出于隐士。这一派是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独善其身的聪明人。
杨朱是道家的先锋,建立“为我”的学说,主张“全生保真,不以物累形”,所谓“真”,便是自然。
老子,相传姓李名耳,楚国隐士。楚人是南方新兴的民族,受周文化影响很少;他们往往有极新的思想。老学以为宇宙间事物的变化,都遵循一定的公率,在天然界如此,在人事界也如此,这叫做“常”。顺应这些公律,便不需避害,自然能避害。老子认为,处世接物,最好先从反面下手。“顺应自然,无为而为,不治而治,那就是无不为,无不治了”。自然就是“道”,宇宙万物都是自然的,这是老学的根本思想,也是庄学的根本思想。
庄子,名周,宋国人,庄子主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按庄学说,凡天下之物都无不好;凡天下的意见都无不对;无所谓物我,无所谓是非;甚至死和生也都是自然的变化,都是可喜的。
庄子排除是非,是当时“辩者”的影响。“辩者”,汉代称为名家,出于讼师。代表人物是邓析、惠施、公孙龙。
儒墨道各家有一个共通的态度——托古立言;他们假托古圣贤之言以自重。孔子托于文王、周公,墨子托于禹,孟子托于尧舜,老庄托于传说中尧舜以前的人物;一个比一个古,一个压一个。
(四)法家——韩非子
法家不托古而变古,出于“法术之士”,法术之士是以政治为职业的专家。法术之士创一种新的政治方法帮助当时的君主整理国政,做他们的参谋,这就是法治。法术之士有重势、重术、重法三派,而韩非子集其大成。
韩非子,韩国的贵族,学于荀子。他采取荀学、老学和辩者的理论,创立他的一家言;他说势、术、法三者都是“帝王之具”,缺一不可。势的表现是赏罚,术是君主驾驭臣下的技巧,法是规矩准绳,明主制下了法,庸主只要守着,也就可以治了。君主能够兼用法、术、势,就可以一驭万,以静制动,无为而治。
诸子都讲政治,多偏于理想,只有法家的学说,从实际政治出来,切于实用。中国后来的政治,大部分是受法家的学说支配的。
(五)阴阳家——驺衍
古代贵族养着礼乐专家,也养着巫祝、术数专家,他们多用于丧祭。礼乐专家后来沦为儒士,巫祝、术数专家沦为方士。汉代所谓的阴阳家便出于当士。古代术数注意于所谓“天人之际”,以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战国末年有些人更将这种思想推行起来,并加以理论化,使它成为一贯的学说,这就是阴阳家。
齐人驺衍是阴阳家的首领,创为“五德终始”说。“五德”就是五行之德。他认为五行是五种天然势力,所谓“德”,每一德,各有盛衰的循环。
四,统一思想,诸子归一
吕不韦,统一思想的第一人,与门客合撰一部《吕氏春秋》;目的是想化零为整,集合众长,统一思想。基调是道家。
淮南王刘安,教门客编了一部《淮南子》,也已道家为基调。
董仲舒向武帝建议:“六经和孔子的学说以外,各家一概禁止。”武帝采纳了他的话。从此,帝王用功名利禄提倡他们所定的儒学,儒学统于一尊。加之,儒者通晓以前的典籍,熟悉以前的制度,而又能够加以理想化、理论化,使那些东西秩序有序,灿然可观。儒学独尊,已成定势。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同样适用于史书典籍的流传。各家所言,各有其据,也各有其推崇者和追随人,但是所言是否可以长久流传,有时取决于上层社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