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被贬长达23年,身处逆境,却达人知命,笑看人生;他是朝廷流放的浪子,但又是时代高亢的歌者;他用自己傲视忧患的气概,抒发出一腔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他以豁达的心胸,不屈的意志,创作出一篇篇讥讽权贵的诗文,展示着自己的铮铮风骨。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刘禹锡。
玄都桃花误半生
大唐贞元二十一年八月,持续了半年多的“永贞革新”宣告失败。新继位的唐宪宗对参与革新的朝廷官员进行拉网式打击,就这样,厄运降临到了刘禹锡的头上。作为改革的核心人物之一,刘禹锡被贬到湖南常德,当上了朗州司马,时年34岁。直到十年后,他才得到了唐宪宗的原谅,被召回长安。
按理说,一位贬谪官员经过十年的磨砺,定会变得谨小慎微,明白了随波逐流,知道了老成持重。但刚直不屈的刘禹锡却不是这样。他就是看不惯那些靠阿谀奉承后来居上的朝廷新贵。在长安玄都观看花之后,他提笔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诗曰:“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不喜欢桃花,觉得灼灼其华的它们像极了朝堂之上那些趋炎附势,不可一世之徒!在此诗写成后不久,朝中文人权贵便对刘禹锡的狂妄,心怀忌惮。就这样,刚刚从朗州回来的刘禹锡一下子又被踢到了岭南作刺史。这岭南,一去就是十四年。等到十四年过去,刘禹锡已是56岁。
十四年之后,皇帝都换成唐文宗了,刘禹锡才再次回到长安。这一次,刘郎又去了玄都观,又写了一首诗,诗云:“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此诗一出,犹如平地一声惊雷,震惊了整个长安。刘禹锡也再一次付出了代价,第二首桃花诗令当政者深感其桀骜不驯,难以驾驭,本想委以要职的计划也转为其他无关痛痒的闲职。
三年之后,已近60岁的刘禹锡被再度排挤出京,又历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三度遭贬,年近花甲的他早已看透世事,从容赴任。
从此,他再未回到长安。
诗豪三迁
长庆四年,刘禹锡被贬为和州刺史。按当时的制度,和州知县应该在衙门为刘禹锡准备三间宽敞的屋子,可是这个人对被贬而来的刘禹锡十分轻蔑。他把刘禹锡安排到了一个远离城市中心的偏南之地。
刘禹锡到了新居却大为惊喜,他发现周围一片荒芜,屋子前面还能望见大江,正合了他安静的性子。心里还嘀咕着那和州知县怎么会了解自己呢?想了想没有想到原因,刘禹锡也懒得去问,看着如此景色,他提笔写下对联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大意是看点点白帆在广阔大江上航行,我的人生,也会如这白帆一样?得遇这样的地方,我想思考一下人生。
和州知县知道了这件事非常生气,一气之下给刘禹锡换了住处,把刘禹锡的家从城南搬到了城北,安排在了一个山沟沟里。旁边倒有一条小河,只是细如羊肠。而且房屋的规格也从三间降为了一间半。刘禹锡这才知道和州知县是讨厌自己。但在经受了这样不公平的遭遇后,他依旧豁达,又提笔写下对联一副: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大意是:“到了春天,会有满天的柳絮飞扬。你知道我想起了什么?是长安,曾经熟悉的长安”。
对联贴出来后,和州知县更加生气了,他把刘禹锡重新安排到了城中间,这一次仅仅给了刘禹锡提供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还叫人抬了块巨石放在刘禹锡家门口。刘禹锡见到那块石头,竟如获至宝,把它洗得干干净净,还特地买来好酒好菜,对着石头边饮酒边说:“好石,好石,我要写篇文章刻在上面”。
刘禹锡还请来了唐朝大书法家柳公权,将这篇文章刻在了石碑之上,立在斗室门前,以示纪念。这与其说是纪念,不如说是刘禹锡的一次示威壮举,以展现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若谷虚怀。而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的,在后世声鸣九天的《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