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力是衡量学习效益的重要指标,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思考的能力。
2.洞察问题的能力。
3.想象力、类比力。
4.直觉的解释力。
这里重点说一下想象力,想象可以让知识插上翅膀,想象力可以让个体学习知识的能力得道飞升。
可以说理解力和想象力密不可分,而图画书又是增加孩子的想象力最佳途径。
《幸福的种子》里说道读书不等于识字。如果识字就能读书,那么只要是中文,再艰涩、再专业的书,我们应该都能从头读到尾。问题是,读完整本书并不表示看懂了这本书。能够真正理解书中的内容才算是读书。
识字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也有人说,只要识字,日后不断努力,自然就会读书。俗语说:“读《论语》而不知《论语》。”这句话就是在讽刺那些认识字,但却不理解《论语》真意的人。反过来说,我认为即使不识字,还是可以读书。
如果光会识字,不能算会读书,那么读书究竟需要哪些能力呢?
当幼儿园老师讲故事给孩子们听时,会发现有的孩子很专心地听故事;有的孩子却一会儿看看窗外,一会儿和邻座的小朋友打闹,根本 没在听;也有的孩子一开始很专心,但听到一半就不知不觉被其他东西吸引了。同样的故事内容,为什么孩子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为什么有的孩子听得入神,有的孩子却心不在焉呢?是因为个人的特质不同吗?难道会不会读书是先天注定的吗?
其实,那是因为用心听故事的孩子,脑海中会清楚地浮现故事中人物的模样,整个故事变成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在他们的脑海中上演。这些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的脸或嘴巴,表情专注地在听故事。但事实上,他们看的不是老师,而是自己脑海中的故事人物。
那么,那些无心听讲的孩子们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想这些孩子没有办法将故事想象成画面,所以故事讲得再精彩,也无法帮助他们了解故事的内容,进入故事中的世界。他们瞪大双眼,内心却看不到任何影像,自然会被眼前其他的事物吸引,或将目光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上。
而那些中途分心的孩子可能一开始很专心地听故事,脑海中也浮现出了人物的模样,甚至还描绘了其他细节,但是可能当老师讲到某一情节时,孩子在理解上产生了障碍。因为孩子不了解,没有办法想象情节中描述的样子,故事无法进行下去,就好像电影演到一半,胶卷突然出问题了,影像断断续续,无法连接,一点儿也不精彩,所以孩子自然把注意力转到其他有趣的事物上了。
由此判断,要想专心地听故事,就必须具备独特的能力,将看不到的故事在脑海中想象成画面,这就是一般所称的想象力(imagination)。只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肉眼看不到的东西,都可以用“心”看到。而图画书与孩子的想象力,有极密切的互动关系。丰富的想象力并非天赋,而是经由直接或间接的体验得来,体验愈多,想象力愈丰富。图画书正好能提供给幼儿更多的机会去体验。
当孩子的想象力不够发达时,图画书可以弥补其不足,使孩子的想象力更丰富,所以图画书的品质非常重要,因为插画的品质会左右孩子想象力的品质。如果插画的品质精良,具有艺术价值,那么孩子脑海中的影像想必也十分优美;相反,在孩子脑海中浮现的,会是一些乏善可陈的画面。这样日积月累下来,就能决定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还是贫瘠。如果孩子经常接触二流、三流,或是刻板、僵硬的插画,那么他只能凭着这些画面去想象,去观察事物,当然也只能勾勒出类似的影像。能从一本书中发掘丰富绚烂的世界,或是只能掏出有限的知识,完全有赖于读者的想象力,而图画书就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的启蒙工具。
等孩子进入小学,再来谈读书的问题,就太迟了。幼儿时期培养的丰富的想象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石,而制作精良的图画书,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
总结:
1.将故事想象成画面,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
2.中途分心的孩子会产生想象障碍,因为他无法想象情节中描述的祥子,因为他不了解那到底是什么?不了解是因为体验少,他没有见识过所以无法想象。
3.将看不到的故事想象成画面,这就是想象力,只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肉眼看不到的东西都可以用"心"看到。而图画书与孩子的想象力,有极密切的互动关系。
4.丰富的想象力是后天学习的,是经由直接或间接的体验得来,体验愈多,想象力愈丰富。图画书正好能提供给幼儿更多的机会去体验。
5.图画书的品质会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因为它接触的是什么,学到的就是什么,从而理解的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