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474《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三十卷-18
皇权傀儡,孤家寡人
成帝让尚书弹劾王章,说:“王章明知冯野王先前因为是诸侯王的舅父,而外放补官。
现在却因私心,违制推荐,想让他在朝中任职,以阿谀攀附诸侯。
明知张美人已入宫侍奉皇帝,却狂妄地引述羌胡杀子涤肠的风俗,这不是应说的话。”
朝廷把王章交付司法官吏处理,廷尉罗织成大逆罪,认为:“把皇帝比作羌胡蛮族,想使皇上绝嗣,背板天子,私心为定陶王打算。”
王章最终死在狱中,妻子儿女流放。从此,公卿见到王凤,都侧目而视。
冯野王恐惧不自安,就得了疾病。病假三个月后,成帝批准他带职养病,他就和妻子回故乡就医。
王凤暗示御史中丞弹劾冯野王说:“皇上赐准冯野王带职养病,他却私自趁便拿着虎符越过郡界回家,犯了奉诏不敬之罪。”
杜钦上书给王凤说:“官秩为两千石的官员得了病,被批准带职回家养病的,有前例可援。法令中并没有不许离郡的条文。
经传上说,拿不准该不该赏赐的,姑且给予赏赐【赏疑从予】。目的在于广施恩德,勉励有功之人。
还说,拿不准该不该处罚的,姑且赦免【罚疑从去】。目的在于谨慎刑罚,免生差错。
现在,不顾法令和前例,以不敬的法条治罪,完全违背了‘罚疑从去’的古训。
即使认为两千石的高级官员管辖千里之地,负有军事上的重任,不应轻易离开辖郡,准备制订律条作为以后的法令,那么冯野王的罪过也在新的条文制定之前。刑罚和赏赐,关系国家的重大信誉,不可不慎重!”
王凤不听,竟然罢免了冯野王的官职。
老百姓多认为王章冤枉而讽刺朝廷。杜钦为了挽救王凤的过失,再次劝说王凤:“京兆尹王章,被指控的罪名密不外传,连京师的人都不知道,何况远方的人呢!
恐怕天下人不了解王章确实有罪,而以为他直言规谏才蒙祸下狱。这样的话,就会堵塞谏争的言路,有损宽容贤明的圣德。
我认为,应该借王章这件事,命令举荐直言极谏之士,加上现有的郎、从官,让他们尽量发表意见,使朝廷的言路比前加宽,向四方显示,使天下都知道主上圣明,不会因为直言而责罚臣下。若能如此,则流言消释。”
王凤将杜钦的意见报告成帝,并施行建议。
朝廷任用陈留太守薛宣为左冯翊。薛宣担任郡长官,所到之处有治绩政声。
他的儿子薛惠当彭城令,薛宣经过彭城,他心里清楚儿子没有才干,便不问他行政方面的事情。
有人问薛宣说;“你为何不指教、告诫儿子官吏的职责?”
薛宣笑着说:“为吏之道,以法令为师。可向法令讨教而学会。至于能不能干,自有天分,怎么能够学会呢?”
周围人传播他的这番话,认为说得很对。
感思:汉成帝一朝,外戚专权,皇权旁落,忠良蒙冤,言路闭塞,成帝上演了一出“孤家寡人”的悲剧。
他明知王章之谏出于忠心,却无力保护;他批准冯野王养病,却无法阻止王凤后续的追害。
他救不了王章,保不了野王,是一个失能的裁决者。
正如杜钦指出,王章之死的恶劣影响在于“堵塞谏争之路”。当天下人看到直言规谏者落得身死家破的下场,还有谁会对皇帝抱有期望,敢于尽忠直言?
成帝亲手斩断了连接君与臣的信任纽带,将自己推向真正的“孤家寡人”之境。
这并非无人靠近的物理孤独,而是被权臣包围、与忠臣隔绝、被天下人失望所抛弃的政治性孤独。
王凤打击王章、冯野王,不是因为他们真的犯下了十恶不赦之罪,而是因为他们或直接挑战其权威,或因冯野王“有名忠直”可能构成潜在威胁。
“大逆罪”纯属罗织捏造罪名。无论是廷尉以“大逆”治王章之罪,还是御史以“奉诏不敬”劾冯野王,法律已不再是公正的准绳,而是成了王凤手中铲除异己的锋利工具。
杜钦引经据典的辩驳,在权力的任性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权力的逻辑就是排除异己,直至垄断。
王凤最终采纳杜钦“广开言路”的建议,并非真心悔过,而是一种高超的危机公关和政治表演。
目的在于平息舆论,化解“天下以为冤”的信任危机,从而更稳固地维护自己的权力。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权术和政治表演。
因为皇帝是成帝,而权臣是王凤,才构成了这幕悲剧的核心冲突。
权力与责任发生了可怕的分离:拥有最高名分(皇帝)的人缺乏行使权力的能力与意志,而拥有实质权力(权臣)的人却缺乏名分与终极责任感。
若王凤为帝,他拥有完整的权力,也必然要承担完整的责任。他无需再通过阴谋和倾轧来巩固权力,其决策将更多地从全局和长治久安出发,可能会展现出如历史上某些雄主般的理性与果决。
打击谏臣对任何一个清醒的皇帝而言都是自毁长城的蠢事。
这种错位,使得国家政治陷入内耗与不义,忠良之士成为结构性矛盾的牺牲品。
杜钦深谙权术,服务于王凤,竭力在体制内挽救其过失,引经据典,试图将权力拉回“罚疑从去”的古老正道。
他的谋略,是一种在黑暗现实中寻求次优解的积极努力,是儒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责任感。
杜钦没有自己独立的力量,他的“补天”之策,其生死完全系于王凤的一念之间。
他用他的智慧,延缓了系统的总崩溃,却也使得病灶更深地潜伏下来,最终为更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