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读书笔记《断舍离》
书籍《断舍离》
作者:山下英子 译者:贾耀平
摘抄
第一章:你之所以无法放手的原因
1.有一个需要切实认清的现实:我们身处“物质过剩”的世界。明白自己“不能收拾家务”的心理机制,重新审视自我的物质观,为断舍离的实践活动撞上助推器。
2.我们总是喜欢囤货、无法舍弃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消费性社会里洪水般的物量:物品被过度制造、被过快流通的物理性原因。
2⃣️:对居住空间的考量不足:虽然具备丰富的家装知识和收纳整理技能,但对于舒适生活所需要的物品数量的估测和考量不足。
3⃣️:上个时代的价值观:会受到来自父母或是上个时代的价值观——“太可惜了”“不能搞浪费!”的影响,因此这属于观念上的原因。
thinking:这三点我全占😭,之前租的单间比较小,我还是不停地买买买,东西堆得到处都是,如果不是搬家,我竟不知买了很多看似有用实则鸡肋的东西。
3.当我们面对“物质”时,不是从“这个东西需不需要?”的角度,而是往往下意识地从“这个东西能不能用?”的角度——以物质资料为基准轴的观点来进行取舍和判断。
thinking:这句话,我把购物车清理了一遍,从原来82删减到15
4. 假如杂物遍地,家里塞得满满当当,那这些杂物给人的压迫感,以及狭窄的空间带来的阻塞感会逐渐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思维迟钝,行动迟缓。长此以往,人们逐渐变得封闭,不想外出,进而演变成近似愤懑抑郁的状态。这种案例不在少数。
5. 断舍离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间:为确保空间的干净整洁,而将物品量尽可能地缩减成最适合的量
6. “无法放手”的人有三类:这三种类型的人共同点是“对时间的意识比较淡薄”
1⃣️逃避现实型
2⃣️执着过往型
3⃣️忧虑未来型
thinking:我就是执着过往类型的,现在家里还有我从小到现在写的日记、作文、小时候穿的衣服,说是怀念以前的生活,实际上是自己放不下心中的遗憾。
7. 人有“获得的自由”,也有“放手的自由”
放手的自由
保留的自由
取舍选择的自由
第二章:这就是断舍离的工作机制
观念上的断舍离
1.认识现状
2.停止自我否定
3.描绘家的具体构想
杂物上的断舍离
1.拿出杂物,俯瞰
2.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3.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4.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5.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
thinking:我在换季收拾衣服,就是把衣服全部放在床上和椅子上,认认真真地看它们,怀疑自己到底是什么眼光,为什么当时会买不适合我自己风格、搭配难度大的衣服。
收纳指南
1.“三分法”:大中小分类,以厨房为例,物品可以分为食材、料理用具、餐具
2.“7·5·1法”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占7成,看得见收纳占5成,展示性收纳占1成
3.“1 out 1 in法”
当我们按照“7·5·1”的原则收纳好喜爱的物品后,假如突然又入手了一件新东西,就需要去掉之前的Top10的末位物品,而补入这个新物品。
遵守处理一个,收纳一个的原则
4.“one touch法”(一键式):在进行杂物整理收纳时,打开收纳柜的门,取出里面的箱子,再打开盖子——这三个动作足以让人觉得太过麻烦了。
因此,杂物拿出放入的动作就是:
“打开门→拿出来(放回去)”。
5.“自立·自由·自在法”
自立:在收纳杂物时要有“立”意识。
自由:选择自由➡️可以借鉴商店货架收纳方式
自在:衣服类等无法“立式”收纳时使用的方法。
“自在”有“随心所欲”的意思。底裤、T恤、袜子等不要让其绷开,团着叠起来。底裤和袜子团成小块,而且不能绷开散开。其实这个工程收拾起来很有趣。
第三章:断舍离改变人生:通过处理多余的杂物,来摆脱执念,恢复自我,发展自我
Step1“关联度的质量”上升,带动“思维的质量”上升。
处理掉不需要的物品,专注于那些与自己生活关联度高的物品上,思维和观念就会越发清晰明确。
Step2“思维的质量”上升,带动“行动的质量”上升。
思维流畅无阻,会让我们针对“现在·这里·自我”迅速地做出正确的行动。
Step3“行动的质量”上升,带动“结果的质量”上升。
迅速地做出正确的行动后,也能快速地获得成果,提高决断的精度。
*它不是“要·不要”的短视视点,而是:
我想要什么样的状态?
空间想要什么样的状态?
thinking:这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我到底要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以后住的房子格局以及布置应该是什么样的,其实也可以联想到我们的人生和交际。
*居所就是身体的容器,而身体则是生命的栖居之处,因此,居所里放置的应该是能让生命健康成长的东西。反过来说,必须把不能促进生命健康成长的东西“排”出去。
thinking:这句话深有感触,身体是生命的容器,每当我心情压抑,总觉得胸口憋一股郁结之气,这个时候,我会挑选空间开阔的,最好有树林花草的地方,深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来,很用力将胸口的闷气吐出去。
* 断舍离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新陈代谢”。我们的居住空间处于代谢(交换)的状态是最理想的,因此,不断地进行“使用所有物,清除无用之物”的循环,才能让居所充满流动感和活力。
thinking:突然联想到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四章:断舍离,怡然生活
* 一旦家里杂物量减少到最适度,进入了新陈代谢的良性循环,在精神方面的人际关系也会改善,也就是人生本身一定会流动起来,形成了良性循环。你会发现自己的身体不再像从前一样紧绷着,变得舒畅轻松起来,而且笑容总是挂满眉头。
* 物质过剩扰乱我们的思维一样,信息泛滥也会引起思维混乱。这要比缺乏信息更遗憾和不幸。并且,信息并不像物品一样,能从视觉上感受到空间压迫感,因此就更需要警惕信息过剩。
面对新信息时,我首先想到的是瑜伽师的告诫“不信、不疑、亲自确认”,包括那些可疑的信息,亲自确认信息的来源、根据,就不会被它牵着鼻子走了。面对不确定信息,无论是选择相信还是怀疑,都很有可能出现问题。
thinking:现在网络有很多营销号像是倾倒垃圾似的,将信息抛出来,至于是真是假,还需要自己去寻找。
* 重视宽松空间的断舍离认为,保持一定宽松度的“放满”方式是比较理想的时间利用法。那我们该怎么做呢?其实步骤和收纳的感觉差不多,重视要完成事项之间的模糊时间段。
比如说通勤和移动的时间。可以漫不经心地眺望下车窗外的风景,可以迷迷糊糊地打个盹儿,可以继续读未看完的书籍,等等,暂时不要管手头的工作和要事。把这些零碎时间当作一个事项之间的缓冲带。
thinking:其实我非常佩服一心二用的人,像电影《风雨哈佛路》里的女主,边洗盘子边学习,或是韩剧《黑暗荣耀》里的乔妹,也是边工作边学习。既然无法成为一心二用的人,我也一心一意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我觉这样也很棒。
* 即便换成其他领域,这种“必要·合适·愉快”的三原则提问也是行之有效的
* 我们把烦恼的种类进行大致分类,分为以下三种:金钱、健康、人际关系
实际上,节约的对象大致分为以下三类:金钱、精力、时间
thinking:我所从事的工作,不需要结交什么大佬,也没有想和大佬交谈的意愿,我倒是希望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精力。
* 不要被人们口中的“常识”所束缚,从自己独特的“必要·合适·愉快”来决定事情的优先顺序,或者减少浪费,或者投资理财。这才是超越节约本身,将各自人生中的杂物进行精简智能化。
* “结婚”与自在人生
我们经常说的“结婚”有三个观点:
精神性的结婚➡️是灵魂的结合
动物性的结婚➡️肉体上的契合度
社会性的结婚➡️门当户对的结合
thinking:我老家在东北,有很多因素形成吧,周围的人对待婚姻和爱情并没有太多执着,当然这只是我家那里,并不代表全部人。楼下的姐姐决定不婚,也没有人斥责她,或者催婚。老一辈儿的人都只会摇头叹气:“哎,现在的年轻人可不像我们那个时代,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 日常生活中必要的并不是“未来”,而是“当下”。如果朝衣柜、壁橱里塞乱七八糟的东西,并不去收拾整理,忙碌于其他事情,就等同于努力地进行终活,却依然会抱着遗憾死去。
* “搬”家,遇见新的自己
断舍离分为两种:1⃣️ 清零式的断舍离。把居所过剩的杂物以“必要·合适·愉快”标准缩减数量;2⃣️ 保养式的断舍离。这种断舍离的感觉就是居所的杂物已经缩减到某个程度,要保持这种程度,每次都对居所的“污垢”进行清理。
thinking:目前处于清零式的断舍离。
代谢也有一定的频率:“天”“周”“月”“季度”“半年”“年”。
* 很多人现在处于“清零式的断舍离”的阶段,而断舍离的精髓可以说到“保养式的断舍离”的阶段才能发挥出最大效果。
原因是在这个阶段:
与物品打交道是个愉快舒适的过程。
物品不是大麻烦,而是小伙伴。
空气清新、舒爽,让人想多待在这样的环境里深呼吸。
* 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几乎没有人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到释怀。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如何放手,才能坦然地接受烦恼,甚至衰老、病患和死亡。
thinking:小时候以为死亡,是永远的分别,读过村上春树的《挪威森林》,有一段描写死亡: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或许这就是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
* 我们常常会忽略的是,生命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也是有限的,可用的能量也是有限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断舍离。
想法
我知道“断舍离”这个词是在最近几年,并没深入了解,单纯地以为就是把杂物扔扔扔。
表面看似屋里的东西减少,但实际上物品不知不觉地持续增多。
特别在搬家的时候,面对一屋子需要打包的东西,以及搬完家要整理,搬家前后的过程,让人身心俱疲。
读完这本书,不敢说完全掌握断舍离的精髓,还在慢慢深入学习消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