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明的道貌岸然的痛苦和继续活在无间道的终不能善
懵懵懂懂年少的刘建明初混江湖,无名小卒,是韩琛众多手下的一名马仔,被韩琛相中,选为卧底。
在电影开场的这一段,韩琛说了一堆场面话,其中最重要的一句就是:生死,应该自己做决定。
对于刘建明来说,如果要想活着,那么他就没有选择做与不做的权利。
当刘建明喝下韩琛递过来的送行茶时,他就已经将自己的命运堕入了无间之道。
刘建明被韩琛安排进入警校学习。警校生陈永仁因为“不守警校规矩”,被警校作为“负面案例”当众赶出了警校,
面对陈永仁落寞的背影,刘建明暗自说了一句:我想和他交换。而这句台词,正是刘建明内心的真实写照。
真实的他想摆脱他隐隐不安的处境,但他的一举一动不仅要受到警校的管束,还得接受韩琛的遥控指挥。去与留,他都别无选择。
他以优异的成绩从警校毕业,顺理成章进入警局,成为一名警察,作为韩琛的卧底潜伏下来。仕途顺利,步步高升。
他工作兢兢业业,深受领导赏识,在同事中,也积攒了良好的口碑。
大多数时候,他都不愿记起自己本来的模样,他想用这种欺骗,为自己营造另一种不受无间之苦的人格。
刘建明表现得太好,太像一个好人,同为卧底的大B在他身边,会适时打破这种幻境。
大B是韩琛安置在刘建明身边的眼线,辅助刘建明行动,同时,监视刘建明的一切。
黄警司对韩琛的第一次行动,以失败告终,使他明确知道,警局中出现了内鬼。既然已经打草惊蛇,那就让陈永仁顺藤摸瓜。
而韩琛也有了感觉,着手调查自己身边的内鬼,他想到了刘建明。
刘建明的态度不太积极,面对韩琛的指示,他一开始还想以卧底档案他碰不到为由进行推脱。
但韩琛的口气不容推辞,即便他在警局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他也无法与韩琛讨价还价。 他狼狈,他慌乱。
他就像妻子笔下的小说人物,需要在不同的角色和人格之间进行转换。好丈夫,好警察,这些角色他扮演得越好,只能说明他演得越真。
不能做真实的自己,即是他正在经受的劫难。
警局领导又安排他着手调查藏在警局中的内鬼。领导看中了他的过硬本领。如果不是因为韩琛,看得出,他一定能在警察这条道路上官运亨通。
但他必须受韩琛的控制,戴在他头上的所有光环,都是镜花水月。
在电影院里,刘建明从韩琛的手上拿到了需要调查的人员档案。
想不想做,已不由他,患得患失,是他正在经受的劫难。
他得到的越多,害怕失去的程度就越深。
比对资料,一无所获,他安排大B跟着黄警司,引出韩琛身边的卧底,定会有收获。接下来事情的发展,也验证了他的想法。
刘建明不知何时是尽头,如果一直纵容韩琛的野心,那么自己迟早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他想起韩琛当初所说的那句:“生死,应该由自己决定。”既然不想成为“一将功成万骨枯”中的枯骨,那么就必须将选择权握在自己手上。他拿起了黄警司的电话,拨通了陈永仁的号码。
在与陈永仁正式建立联系之后,刘建明首先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以卸下陈永仁的戒心。
但陈永仁说了一句自己还有没办完的事,刘建明也马上就领会了陈永仁的意思。
他提醒陈永仁:“我想黄警司不想知道你犯法”。他给陈永仁提供的方案是,两人联手,抓住韩琛。
刘建明利用媒体放出消息,将卧底的帽子戴在死去的傻强身上。这样一来,陈永仁既摆脱了自己身上的嫌疑,又给了韩琛做转移货仓的时间。
他不仅决定了自己的生死,还让韩琛死在了自己的枪下。
除掉了心头大患,他有些忘乎所以。但他不曾想到大B这位韩琛在警局内安插的卧底,早就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无论他有没有干掉韩琛,他的无间之道都不会消失。
还有最致命的一点,他并没有妥善处理好当初韩琛交给他的档案,这一细节让陈永仁发现了他的真实身份。
天台上的角逐得到大B的帮助,活下来的刘建明目睹了陈永仁的被害,又亲手干掉了与自己同为卧底的大B。
他彻底失去了从无间之道中解脱的机会。他的执念不允许他做出像陈永仁那样的选择。
对刘建明的总结
警校毕业,顺利到警局工作。聪明肯干,领导赏识。卧底的角色,使他成为道貌岸然的业务精英。双面人生活,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两不耽搁,吃韩琛的饷,在警局得到提升。最后杀掉韩琛和大B,认为做得天衣无缝,真的是吗?妻子录音带中的声音暴露了秘密。
看似他拥有了一切,但又失去了一切。他想在坏人中当一个好人,他也想在好人中,忘记自己是一个坏人。
最后,他不仅出卖了好人,也出卖了坏人,无论在哪一边,他都没有了安身之所。
欺骗人一时容易,欺骗人一世,不容易。最主要的是,能否饶过自己,这才是无间地狱设下的最后一道陷阱。
“受身无间者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
相比于已经牺牲的陈永仁,刘建明才是困于无间地狱之中永不得翻身的那一个。
这就是为什么刘健明在最后也仍然想与陈永仁互换命运的原因所在。
22年度写作营第268篇,1897字,累计33260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