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范老师讲《庄子今注今译》随记(三)

继续回听范老师的分享。

01

感官打开我们的欲望之门,我们的肉体要对外界的诱惑有免疫力,有关闭的能力。

要修炼到我们的肉体感官没有感觉,最终要超越这些物质。形如槁木,不是没有感觉,要有脱离的感觉。

美食,大家都很喜欢,但不一定需要天天追逐美食。

承认欲望,但最终要超越欲望。

02

什么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把以山和水为代表的物质把看到的肉身当做绝对可靠,或把虚假的,变动不居的当做真实。

什么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山和水的存在都是虚幻的,是有体证的。中国文化的体证能力,脑袋里有太多知识概念,要丢掉脑袋里很多僵化的东西。

知识是对三维时空里存在的感知,是带有虚幻性的。虽然看见的是物质东西,但却总能感觉是虚幻的,是镜花水月。经历多了后会发现,是虚无的。

形如槁木,不是说变成一个死人,而是让六根这个烦恼之源,变成六根清净。

佛教的理论是非常庞杂的,逻辑、概念、理念不是中国人的强项。但正好可以来讲庄子的东西。

“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在说“空”的时候就已经有东西了。

我们会因为欲望满足后而空虚而痛苦。这样的体验,应该是不多的人有的体验。

很多人欲望满足后,又会有新的欲望。

03

心如死灰,意识,念头的作用。我们为什么会去做一些事情呢?是因为一些念头。

念,如水中浪花,一个接一个,是我们烦恼的根源。如果过于执着,就变成执念。如果再过度,就变成心理变态。

念,是作茧自缚的表现。

痛苦,都是自寻烦恼的。

心如死灰,不是让我们失去同情心,不是让我们失去爱。指的是一念不起,本体的我能够看到各种心上的念来来去去,但不为所动,能够被超越。

和朋友们多次谈起:活着,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想法在起作用。想法改变,人生改变。

04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目的何在?

沉湎于物质欲望的,能够恢复。不被外界控制、奴役,获得心灵的安静和自由。

人存在一世,就陷入各种矛盾之中。沉沦在这些矛盾中,需要一丝超拔,摆脱物质的欲望,摆脱观念的控制,向最真实的自己的回归。

灵性摆脱肉身的束缚,摆脱情绪、小我,实现向最真实的存在,回归和超越,获得自由。

可以从身心灵三个层次来讲庄子。

一个极度贪恋物质的人,怎么又能指望你的心灵是自在又澄澈的呢?不可能。

放眼望去,身边的人,哪怕表达得再高洁,但都不能免俗。

05

“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经历一段时间后,会有顿悟,执着的自我会被打碎,自在的光明会一下出来。

开悟是修炼的起点,有可能还会退到起点。

06

老师上课依赖于学生提的问题。这是比较费学生的,但也是培养学生的最好老师。

“吾丧我”是什么意思呢?并不是没有我,而是虚假的我,回归到本真的,无一物的我,不再是我相,而是真正的我,就会超越死亡,成为自己的独特性。

获得生命能量的是灵性的我。

【总】回听,可以听出一些新的道道来,渐渐喜欢上这样的分享,一句话就解读两个小时,太厉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