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身体做着A,脑子却想着B。
这种“做A想B”的行为模式却实实在在地影响我们,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徒生烦恼、渐生愚钝。
我们的注意力其实都可以分为“集中在行动上的”和“集中在感受上的”两部分,比如:
跑步时,跑是行动,剩下的是感受;
吃饭时,吃是行动,剩下的是感受;
睡觉时,睡是行动,剩下的是感受……
行动和感受二者是统一的。
我们会在做一件事情时全身心地感受这件事情,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和当前事物相关的事情上,所以跑就是跑,吃就是吃,睡就是睡…
缺少感受的人对凡事都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我一般在干活的时候听播客,这一直是我喜欢的模式,看来这是极大的真心分离,要改变这种模式。
不过就身心分离模式来说,身体上的影响实属小事,真正严重的是它会对我们的情绪状态和能力提升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
分心走神的原因与危害
就是分心走神的成本太低,而人的天性又是急于求成和避难趋易的,所以在默认情况下,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待在精神舒适区内。
分心走神的本质是逃避
生命是由当下的一个个片段组成的,身心合一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幸福专注的高质量人生。
所以,面对困难时,身心分离的人总会不自觉地退回舒适区,而身心合一的人则更容易跳出舒适区,直面困难。
我们感官所听到、看到、摸到、尝到、嗅到的任何信息,都会引出一些其他记忆内容。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养成了全情投入和界限清晰的专注习惯,那他不仅能获得智力上的聪慧,也能获得情绪上的平和。
让感受回归行动。
跑步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体会抬腿摆臂、呼吸吐纳和迎面的微风;
睡觉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感受身体的紧张与松弛;
吃饭时,把感受收回来,感受每一口饭菜的香甜,体会味觉从有到无的整个过程,不要第一口还没吃完就急着往嘴里塞第二口饭菜。
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
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
慢慢练习收回感受,让注意力回到当下,我们的烦恼就会慢慢减少,精力就会更加旺盛,情绪就会更加平和,身体就会更加柔软,感知就会更加灵敏,思考就会更加深。
这个习惯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它就相当于改变了自己的底层行为模式,其力量不可小觑。
一位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在做什么?”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人类情绪和能力优劣的根本差异是先从“主动选择信息的能力”。
冥想者更能够主动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和感受上,屏蔽其他杂念。
能力强者则正好相反,他们的优势就在于能够主动屏蔽干扰,选择需要的信息并沉浸其中,为此他们甚至会主动练习,比如有人会故意在声音嘈杂的地方锻炼专注力,这使他拥有了随时随地进入深度阅读和思考状态的能力。
从大范围看,沉浸能力强的人时常处于支配层,沉浸能力弱的人时常处于被支配层。
“主动选择信息”和“深度沉浸”两个概念,但前者只是入口,后者才是关键。其原因之一就是大多数人都缺乏深度沉浸的能力。
第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目标定义越明确,注意力的感知精度就会越高,精力越集中,技能越精进。
第二,练习时极度专注。谁都知道专注的重要性,但沉浸的关键是要做到“极度”专注。
因为专注的真正动力并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不断发现技巧上的微妙差异和持续存在的关注点,精力越集中则感知越细微。
大脑在学习的时候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意识”的专注模式,另一种是“潜意识”的发散模式。
所谓专注模式,就是当我们专注于某件事的时候,前额叶皮层就会自动沿着神经通路传递信号,这些信息会奔向与我们思考内容相关的各个脑区,将它们连起来。此时就需要潜意识的发散模式来帮助我们,它能够让大脑跳出原来的工作区域,让神经元随机地和不相关的区域进行连接,从而得到也许能解决问题的答案。
专注模式下光束紧密,穿透力强,径直打在一小块区域上;如果拨到发散模式,光柱就会散开,虽然光的强度会降低,但照亮的范围更广。
所以变聪明的秘诀就是:先保持极度专注,想不出答案时再将注意力转换到另一件与此毫不相干的事情上。即事前聚精会神,让意识极度投入;事后完全忘记,让意识彻底撒手。这样,灵感和答案就会大概率地出现。
在做A的时候彻底关注A,在做B的时候彻底关注B,A和B两件事情之间有非常清晰的界线。
第三,能获得有效的反馈。一般而言,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识别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以及为什么会存在不足。
第四,始终在拉伸区练习。一味重复已经掌握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必须建立稳固可靠的行为模式。因为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兴趣,还有让人心生畏惧的核心困难。
审视自己的注意力——是被动吸引还是主动选择?
审视自己的沉浸度——是分心走神还是极度专注?
审视自己的练习量——是浅尝辄止还是大量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