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都信奉:最好的学习是分享,最好的得到是付出。我今天想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自我认知的革命。
这个题目是我自己起的,而我今天要分享的书不是一本,是一系列,也就是一个主题阅读的书目,我分享的这些书我都读过,对我有很大的启迪,也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能够给大家带来一点点收获,也算是我为宇宙贡献的一点积极的能量。
在分享书目之前,我想问问朋友们?你们会不会莫名其妙地心情变坏、焦虑、心烦意乱,可是当忙碌起来的时候,这种不良情绪会暂时消失,当你刷抖音短视频的时候也会消失,可放下手机或忙碌暂停,那种无时不在,细细密密的焦虑便像攻占城池的敌军无处不在,最后长驱直入,把我们湮没在那些负面情绪之中,无法自拔。
如果朋友们说:有。那我们握握手,我会慢慢将我的思维如何改变、那些书如何改变我,我是如何与背景似的焦虑情绪握手言和签订互不干扰协议,这些问题一一与大家言之。
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罗伯特·赖特《洞见》、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一行禅师 《正念的奇迹》、艾克哈特·托尔《新世界-灵性觉醒》。
其实有心的人通过我这个书目就可以看到我的心路历程。我们知道,从出生就需要我们处理两个层次的关系,一个是向内发展,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一个是向外发展,自己与外界的关系。
所以,那经典的三问,我们也常常需要问一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去哪里?
1.自我发展心理学
从这本《自我发展心理学》讲起,这本书的作者是陈海贤,是一名从业14年的心理咨询师,著有《幸福课》。对个人心理成长和家庭治疗很有心得。其主讲的课程“自我发展心理学”、“亲密关系30讲”颇受网友欢迎,是一名知识分享型网红。
这本书以5个内容为切入口,深刻分析、解读了自我发展的方法和路径。分别是:改变、思维、自我关系、逆境处理、人生规划,每一个内容做为一个小切口,都会在相应的内容当中为我们提供理论支持和观念引导,当然也会告诉我们正确处理的方法。
比如:当我们人生遇到困境的时候,我们情绪会如何表现,会经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的表现方式,我们该如何科学应对才能获取未来的成长空间。关于这部分内容,我个人受益匪浅。
金句:
我们的躯体里就是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感性的自我,一个是理性的自我。
人的情感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就像一个骑象人,就像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和大象相比,它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骑象人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
对于改变而言,理智提供方向,情感提供动力。
这本书和《非暴力沟通》我是做为学习资料来读的,不仅读,还结合自我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解读。通过这本书,有一些错误的认知会得以修正,也就是心理学中的“认知疗法”,对我们心理健康的建设是很重要的。我们说,要想走得远,先得走对方向。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掌握了一些正确的认知,并且深感其价值,总是希望能让身边的人也受益。于是,我希望将自己的认知传达出去,尤其是我们的孩子和爱人。这个过程就是从处理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转向处理自己和外界的关系当中。我发现,要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比把别人钱装进自己的口袋还难。
2.非暴力沟通
那么,这本《非暴力沟通》自然而然被列入我的阅读计划。沟通不畅,如何传达思想?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理论源自于一个认知:乐于给予是人类的天性。非暴力沟通便是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套关于人与人之间通过情感连接,以爱与和平为纽带 ,达到共赢的一种沟通模式。非暴力沟通,讲的并非一种沟通方法,更多地是一种理念、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
非暴力沟通的逻辑是:观察、感受、需求、请求。
这四个要点,缺一不可、而且次序不能颠倒。
观察:就只是观察,类似于冥想中对自己情绪的察觉,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观察一件事,不做对错和好坏的评判。
感受:请朋友们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能够想象到描述我们自己感受的词汇?
我敢说你一定会这么说:他说的话深深地伤害了我,他的行为刺激了我,他这样做让我觉得恶心,他伤透了我的心.......
其实,这都不是感受,这是判断和评价。
那到底什么是感受?
感受是诸如:痛苦、悲伤、恼火、生气、开心、兴奋.....这样的人类特有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是出自自己内心的需要为得到满足而滋生的 ,并不是他人的某样行为导致你的感受。所以,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感受负责任,而不是抱怨他人。
需要:当我们开始了解他人的需要时,需要就已经满足了一半。我们同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和他人的需要,是需要未得到满足导致的负面感受,而不是某个人的某样行为。
认识到这个问题,在我们的态度中,没有抱怨、没有针对、没有抵触、只有诚心诚意解决问题。
请求:要求和请求的区别,在于得到对方反馈以后,我们内心真正的想法。比如:你提出请求以后,对方表示无法满足,或者直接拒绝或者无视,那么你就觉得对方太过分,太自私或者太不懂规矩。当你有这种感觉到的时候,那你当初提出来的就是“命令”。
接下来,我们已经进入了认知领域的大门,怎么会满足只是入门呢,一定会滋生登堂入室的想法,达到认知领域“易筋洗髓”的功效,正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3.洞见
《洞见》的作者将佛学中的冥想与进化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现代脑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相互印证,帮助我们厘清认知中的局限和误区,洞见事物的本质,体会到事物表象背后的本原。这本书中的作者罗伯特·赖特,本身是一个研究进化心理学的学者,同时还是一个科学作家 。他从科学的角度去研究人类认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们得以一窥佛法的精深。
为了更多了解人类行为被后的秘密,我读过《心理学》、《九型人格》、并结合了《色彩心理学》企图洞察人类行为真正的驱动者。当我对这些内容仔细研读以后,仍然有种隔靴搔痒的意思,并没有触碰到驱动人类行为真正的大BOSS。
读了这本《洞见》似乎有一点懂了,人类本质是动物,动物的本能是生存和繁衍,为了基因传承下去,便将生存和繁衍这两件事情写入基因的密码,作为奖励,生物体会产生快乐的物质。千百年来,人类为食物和配偶而痛苦、焦虑、煎熬,也为它们癫狂、欢愉、满足。如今,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已经得到了基本的保障,可是它们作为人类行为的原始动力,世世代代传承了几千年,早已深入基因,隐藏在某个角落里,并且常常出来对我们的行为指手划脚。比如:担心我们自己和子孙的社会影响力、话语权和社会地位,而产生的焦虑感。
我们追随生物基因的指示,痛苦地挣扎在一轮又一轮的 不满足-痛苦-追求-满足-荷尔蒙奖励-更大的不满足......而得不到解脱。事实上不是我们不想解脱,不想思考,而是生物基因这个奴隶主霸道地占据了我们的大脑并在那里发号施令。
作者最终将解决的办法指向了佛学中的冥想(其实此处应该是正念,大抵是译者对正念和冥想的概念还没有分清,两者有相似的地方,但正念更专注于觉察和洞悉事物真相。佛教修行叫正念,而瑜伽修行则叫冥想。)只要洞察事物的真相,辅以“冥想”就可以帮助我们抚平内心的不安,带给我们快乐。克服那些负面情绪,比如焦虑、痛苦、不满足.......
4.正念的奇迹
紧接着我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能够做到时刻保持正念。《正念的奇迹》是越南高僧一行禅师写的关于正念禅修的通俗读本,也就是我们讲的冥想,这本书是教我们在钢筋水泥,高楼林立的城市森林里如何保持一份宁静,坚守本心。
本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也是通过一些具体有趣的事例,将一个未曾接触过正念的人,带入正念的世界中来,用通俗易懂的世俗需要讲述高深的佛法,帮助世俗中煎熬的我们在工作、走路、读书中做到正念修行。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则是一些佛经内容,说实话,理解起来有些吃力。不过,有前一半,已经足够我们受益终身了。
5.思考快与慢
接下来《思考快与慢》将人的认知分为两个系统:直觉系统和理性系统。作者用科学实验一次次证实人类是如何被直觉系统轻而易举带入沟里而不自知。比如1+1=2我们可以用直觉系统得出判断。但需要一点专注力的问题,比如12*58=?就要系统二参与。实验证明,当我们运用系统二的时候系统一时不会起作用的。
典型的一个实验就是:两支篮球队打球,要求测试者说出其中一支球队传球的次数,其中有一个板做熊猫的人出入场地多次,测试者竟然完全没有注意到。
这是一本很厚的书,语言也是西方模式,没有任何文学性,是类似纯科学实验式的写作方式。但传递出来的知识确实启迪智慧的宝典。这本书告诉我们,即使简单的问题,也不要随口说出答案,毕竟能够影响我们判断的因素太多了,比如:个体认知差异、被影响暗示、信息不对称、知识不完全、认知缺失、理解不全面、样本不具代表性、样本偏差......可以导致误差的岔路太多了。所以,我们可以保持觉知的情况下,多多启动懒惰的系统二,以防止我们被自己的大脑欺骗,做出令人遗憾的决策。
这本书让我更加确信,大脑对我们的控制多数是在我们无意识中发生的。比如看到乌克兰总统,你会说:这是个蠢货。或者看到网络视频,直接断定谁是坏人。而我们掌握的信息量真的不足以支撑我们贸然做出判断。
6.新世界 灵性的觉醒
最近,遇到了这本《新世界 灵性的觉醒》这本书,书的封面有一句话:当我们的自我认知能够容纳世间万物时,内心会找到一种与世界共舞的宁静。
将我们的身体看做一个小宇宙,外在的“我”被称为“小我”,内在的“我”被称为“本我”。
小我,是世俗世界的认知灌输下慢慢长大的,比如:这是我的、都是我的,我应该拥有更多,永远都不够,.....。正是小我在无限膨胀变大,使得我们长久处于一种获取的状态,就像自带背景一样,不满足的状态令我们时刻焦虑、担心、不安,这也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痛苦之身”。
而事实上,维持我们快乐生活的东西不需要那么多,只是那个小我在不断出幺蛾子(新世界),或是原始基因控制也好《洞见》 ,抑或是认知不完全《思考快与慢》。我们只要觉知(洞见)自己所处的局限,这个就是临在之光。
本我,是与宇宙共存的,在“小我出现”之前就在我们体内,那个才是本我。本我和小我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我们一直以为那个天天跳出来提要求的“小我”才是我们自己,忽略了那个本我。作者告诉我们,破除小我的法器---临在(活在当下)。临在之光出现,小我自然无处遁形。我们的意识越强大,小我的机会就越少。只要我们的意识强大到能监控到小我的每次异动,保持临在状态,那何尝不是一种开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