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语篇体裁来表达,或者透过语篇体裁来学习或者理解内容讯息,可能是美国中小学读写教学的价值追求。即语篇体裁在美国被看做通向社会事务的语言之门,是人们以言做事的透明管道,流转着语篇思想,形式,社会运用(意义)的全部语言事实。换句话说语篇体裁不仅仅是语篇的样式,它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认知图式,是话语社团社会实践的惯习系统和符号媒介。
基于这种认识,语篇体裁不仅仅是运行在逼仄的课堂,供人解剖学习的对象,它也是用来学习内容和资讯的工具,更是一种改造和参与社会实践的符号手段。它和石器和铁器等人造工具赋予人强大能力的媒介一样。只不过,前者这些物质工具延伸的只是人体的手足,而各类体裁作为人类自觉创制和运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社会符号媒介,延伸的却是人体大脑和神经网络系统。它使诸如,影视文学,印刷媒体等文艺创作活动,法庭辩论,监狱,医患关系,行政等各类事务有了具体共通的社会行动框架和行为标识,也使人类的个体语篇读写行为有了社会契约性质的共识依据。
语篇体裁,对于文学创造作而言,是作家整理经验的矩阵,对于读者来说,是用来理解作者意图的抓手。正是由于体裁作为行为框架或者社会契约的性质,才有了读者期待的地平线,才有了作者死后,或者文本完成后,读者和作者跨越时空的对话。即关注到语篇体裁对于读者作者的有效的读写活动都具有重要的先决的条件意义。
语篇体裁作为一种社会认知图式,在形成和传播后,对它运行规律的理解,已经极少依赖于个人的想法和意图,而是深植于个人所生存生活的社会结构或者社会认知,即意义结构,或表现为目的结构,或表现为功能结构。总之,社会结构极大地形塑了特定体裁的写作和阅读。
因此,分析特定话语社团以言行事的惯习,即社会文化条件和行事方式,即突出体裁目的,语歩等意识方为体裁分析与写作的首务。即谈及语篇体裁,仅仅了解它的句群或者语篇层面的形式特点,训练它的局部形式运作,为体裁而体裁是不足取。即忽视社会语境修辞,仅仅把目光盯在语篇内部文字语言层,是买椟还珠的行为。即诸如议论抒情描写等句群句段等表达形式训练,并不是体裁教学的重点。
按照这些关于语篇体裁的新概念来理解,那些什么人物形象分析,表达手法赏析,那些炫目的什么多角度描写,那些精致的微写作,那些讲究句群修辞技巧等诸如此类的零打碎敲,那些繁琐的三段式作文训练,那些机械的模板化作文训练是不足以发挥体裁改造和参与社会实践的工具媒介作用的。对于学生的未来升大学和入职等社会化准备,益处也是不大的。
也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语篇体裁观,就有什么样的读写教学价值取向。把语篇体裁看做意义表达的透明管道,即人们参与和改造社会的强大媒介,即社会认知图式,或者具体是某种话语社团做事的惯习,或许就不会陷入繁琐肤浅无效的,脱离社会实际的读写训练教学。价值取向定位了,接下来,对于语篇体裁的分析和建构就只是技术操作的事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那些语篇体裁分析的内容与维度,无论整体的,框架的,还是局部的,细节的,早些,快些,愉快地跳到我的碗里来吧。
理解和研究语篇体裁,是为了探索它在社会中的运作或者工作机制,从而批评地,谨慎小心地透过语篇体裁学习学科知识与情感熏陶,而不至于被语篇体裁限制了创新的可能性。
虽然研究语篇体裁,部分是为了教学应用。但对它研究认识的深浅,会决定意识到的读写教学深度与广度。即一个事物,只有在知道或者了解它效用(交际效应,社会效应等)发挥的运作机制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应用它,而不至于成为它的奴隶,丧失主体性。就如,手机,电脑这些媒介,知道了它的讯息与知识生成与解构机制,就不会盲目在使用中成为它们的奴隶。
在语篇体裁研究领域,无论是对它概念的界定,还是应用框架的建构,时刻保持对这种语篇体裁的敬畏,无论它是以社会认知图式的形态作为一种认知媒介,还是以话语社团以言行事的惯习系统,作为其它媒介的内容和讯息。
总之,心怀敬畏,全方位审查与描述语篇体裁的本来样貌,小心谨慎地走向语篇体裁的批判分析与有效运用。最终在人工智能方面,在学校读写教学层面,以新的语篇体裁理论,依据语篇体裁真实的社会工作机制,来创制或者生成新的语篇产品,或者打造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社会公民。即,无论是为了人工智能的语篇生成,还是为了培养会更快更好读写各类语篇的人,都是自己坚定的研究兴趣与研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