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伟老师在《观课议课与教师专业成长》中旗帜鲜明地说:“教师的工作是育人,育人首先要育自己,‘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教师把自己培养成才了,教育学生才有基础。观课议课主要定位于人的发展。我认为,教师有了积极性,并且经过专业上的发展,有了研究和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就能想办法解决今后在课堂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陈大伟老师的这一段话可以说是本书的主旨,整本书的内容无一不彰显着观课议课的目的就是致力于教师专业化成长,致力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致力于学生生命的成长。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这样的主旨无一扑面而来,感受到陈大伟教师丰富的一线观课议课的经验、深厚的理论及对教师成长的深切关怀。就在昨天(11月18日)陈大伟教师朋友圈发的一则到荥阳指导观课议课的感受,再次指出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区别:评课指向他人的评价好不好,观课议课指向自己,自己的收获和进步是什么,自己的选择是什么?在读第九章《观课议课的主要实践路径》,结合当下学校及自身观课议课实际感触特别深。
在“观课议课的行动研究路径与方法”的第四条“在学习中变换角度,找出问题”,陈大伟老师说:“变换角度是改变原来的思维方向,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发现、探索新天地,它不以否定原有结论为前提,但它需要摆脱以往的思维定式和已有知识的影响,另辟蹊径。变换角度还可以采用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具有不定向性,得出的思维策略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就可能发现新的可供研究的问题。”一个热爱成长、热爱学习、热爱教育的人,一定也是一个具有空杯心态学习的人。观课议课需要参与者的“打开”,这个打开既是观课议课对象要能打开自己,本着成长的目标怀着感恩的心态听取他人的意见与建议,并根据自己的情况——原有的结论进行取舍,以修正完善自己的教学;又是观课议课者要打开自己,本着他人与自己专业成长的目标,以“如果我来上我会怎么上”“我认为如果这样处理效果更好”“有没有更好方法与策略”……与参与观课议课的所有人进行无遮蔽的交流,在交流中进行教学智慧的碰撞,修正自己的想法,生成新的教学智慧,从而实现所有参与观课议者的专业成长。在观课议课中,被观课者切忌将别人的建议与意见当作对自己的否定,关闭自己的接纳别人意见建议的窗口,从而失去成长的机会,也造成参与观课议课者之间的矛盾;作为观课议课者,切忌怕提出意见与建议后被观课者有意见,而是要本着为他人为自己专业成长负责的角度,在理解被观课者的基础上,以“如果自己来上”提出自己的观课议课意见与建议。否则观课议课就变成走流程,走形式,参与观课议课者之间相互提防,相互吹捧,失去观课议课的价值,浪费所有人的时间。
随着年龄的增加,记忆力越来越下降,读过的书当时感触很深,也用心去记,结果往往在关上书本不到三分钟就记不住了。在平时与大家的交流中,这种现象在身边人中普遍存在。记忆力下降似乎已成为学习的最大障碍,也成为懈怠的最冠冕堂皇的借口。在“寻找实践变革的行动方案”的第3条“从文献和资料中寻找方案”,陈大伟老师指出专业阅读寻找解决方案最重要的是“‘用以致学’,也就是基于运用、基于实践中的行动需要进行学习和研究。”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无限与记忆的有限是最大的矛盾。如果每个知识都要记忆,那么大脑就不堪重负。而且知识如果不是拿来用的,就成为“僵死的知识”;“僵死的知识”会造成大脑的钝化。知识只有将它作为一个动词,进行运用才是有用的。郝晓东老师“早安新网师(1159)”说:“阅读的结果绝不是‘增加知识’的过程,仿佛‘知识’是成块的石头,而读书起越多,积累的石头越多。相反,一堆石头毫无章法的堆砌,再多的石头也无法建成大厦。”回顾阅读干国祥老师《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除反反复复读了十来遍外,能让自己对构筑理想课堂有深入的理解,对理想课堂的相关理论熟稔于心,并能流畅运用理想课堂有效教学框架设计教学、观课议课,靠的不是记忆——当然有些关键概念在开始阅读的两三遍时还是刻意记忆,更多的是运用——在运用中理解,在理解中运用。正是运用,才真正理解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的妙处,才对新教育有更多更全面的理解,也才更坚定地实践新教育、追逐新教育。现在阅读陈大伟老师的《观课议课与教师专业成长》,不仅要读进去,更要做起来,只有在“事上磨”,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成为自己能带得走的东西,才能真正实现专业的成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要育人首先要育自己。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与问题,但只要真心热爱教育、热爱学习、热爱成长的教师,一定克服各方困难,特别是自身的窄视、理念的固化,在观课议课中,在专业书籍的引领中,团队的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中,获得更快的专业成长,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2023年11月19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