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过半,帮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孩子,了解趋势,了解未来,家校沟通必要且重要。
而疫情当下,家长会只能再一次在线上进行,虽然这可能是高中阶段最后一次集体性的家长会了。
晚上七点二十分钟左右,家长们陆续入群。三十整点,家长会开始。
开场白中,我有感而发地感慨,家有初高中生的孩子,家长都不容易,各家的经不同但都难念。孩子青春期的个性、成绩、态度、心理、人际、升学等都时而不时地成为忧虑之源,而近几年疫情的反复持续,国际关系的复杂变化,让身处国际教育赛道的家长们更添一份忧心忡忡。但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无法寻找躺平的状态,要做些什么,必须要做些什么,同时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耐心而又平和地去交流去帮助。当然,焦虑之下,其实,我们也应该看到希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在焦虑与希望中,我们共同奔赴,并肩而行,去克难攻坚,去携扶孩子往梦的方向去奔跑。
2022届的56个学生,截止今日,共收获了161封录取通知书,涵盖八个国家和地区。虽高中三年,一直在疫情乌云笼罩之中,高一半个学期的居家网课,托福和雅思一次次地被取消和延期,SAT无法参加,但孩子们还是克服困难,埋下头去,积累沉淀,寻求契机。你若盛开,蝴蝶自来。等风来,不如迎风去,有些孩子们在有限的考试次数内,实现了标化成绩的理想突破,110+,100+,90+等等,也收获了众多名校的青睐,诸如纽约大学、波士顿大学、加州大学系列、多伦多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曼彻斯特大学、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等等。
而将目光聚焦到2023届,疫情客观上干扰与影响学生的标化出分节奏和时间节点,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不影响英语学习的步伐与态度,但是部分孩子却因为没有了考试,迷失了学习的方向,懈怠了学习的投入,甚至怨天尤人,以考试的一次次的取消作为借口,来说服自己的心安理得。而反观还有一些孩子们,不抱怨不懈怠,踏实低调的勤奋,着眼于当下自我的提升与积累,相信某一天当机会来临,一举出分。这才是应该赞许的态度与行为,一直努力,始终投入,时刻准备,等待勃发的那一天,相信就在将来的不远处。
我有些担心那些只抱怨生不逢时而毫无行动的学生们。他们不仅仅错过了时间,耽误了进程,更可惜地是始终将一切推卸给外界和他人。假如,真的下个月就可以去参加考试了,那么他是否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足够的能力与素养去应考,去出分呢?答案其实很明了。
作为申请的生命线,标化成绩与GPA很重要。而GPA是真正呈现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如果普高是以成绩为唯一标尺来衡量学习过程,那么国际教育的GPA却是较好体现你的勤奋、你的态度、你的付出、你的进步,真是可以用“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基础比进步,不比能力比态度”来概括。
GPA不是老师给的,而是自己挣的。我选择“挣”这个词,是因为它很形象地告诉没有人能轻轻松松地不劳而获,而是用拼搏与汗水浇灌出来的。有些孩子总抱有这样一种想法,某某外教给我的GPA低,或者某某外教给所有人给分都很低,所以影响到了我。结论能成立吗?那么外教为什么给你低分呢?或者是否想过为什么有些人能拿高分,而自己却不能?
向外求的心理害死人,只有向内求,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此,才能平和,才能奋起,才能进步。重要的是,不推卸责任,多寻求自身,它不仅是解决当下学习问题的诀窍,更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思维模式。人的成功与否,归根到底是决定于思维模式。
这个世界始终是矛与盾并行,有优秀当然有普通,有好的当然有坏的,有出类拔萃的学生当然也有死猪不拍开水烫,有老虎在后面追还要回头是公母的学生。而面对差异与差距,作为家长,只有焦虑,既伤身又伤心,有时也需要换一种思维,变一种角度,去发掘孩子的兴趣与爱好,选择其能发挥潜力和兴趣的方向与专业。只有兴趣才能激发热情,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一个多小时,个人演讲式的,面对电脑屏幕,饱含感情,心有责任,句句真诚,期待共识。虽云端的那一头,我完全无法知晓家长们的神情、心绪和举动,但我相信,语言是可以传递许多内容的,情感的,态度的,信息的等。
结束直播,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反而多了一丝沉重。担心在过程中,忽略了一些话语,忽略了一些孩子,追加了焦虑,负重了期待,或有些内容还未讲清楚明白,蜻蜓点水般地谈及,反而给了家长云山雾绕的认识。
线上交流,没有“云端”字眼会意的那么高端,更多是尬,没有四目相对,没有话语互动,没有面面而谈。它的局限,给人一种不确定性,一种不安全感,一种况味未尽的失落感。或许,后续的线下交流,个对个,点对点才能真正更有效实现互动交流。
不管怎样,教育不是单行线,教育一定是家校双向奔赴的行程,如此,才能齐心协力,助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