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周二) 泰安 晴爽
写写自己,写写亲人,是新阳光心理研修作业任务之一。出差在外,公务缠身,依然调取“库存”,修改润色,争取早点把作业交上。组长还要花时间审阅 ,总是太晚,很是汗颜。
这一序列的主题作业,我想从我的父亲写起。
时间还要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弟弟考取了哈工大。当年他的高考成绩若换做现在先出成绩后报志愿的话,北大清华也可报。但那时是先填志愿后考试,没敢摸高。
录取通知书一拿到,消息一阵风似的在村子里传开。虽说我们的村落不小,且地处市郊,但在90年代初,有孩子能考上重点大学,那可是满门、满村子的荣耀。
那些日子,父亲的脸上总是含着笑,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祝福。父亲在村里本来就人缘好,前来祝贺的人很多。
很快,弟弟行期将至。弟弟说好了不要家人送。父母当时都还上班,我和老公(当时还是男朋友)工作也脱不开身,大家也就没勉强。老公帮忙买了卧铺票。
临行前,连续举办了好几场家宴。父母亲戚朋友多,那时村子里还没有酒店,只能在家里设宴。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宴请,好几桌。屋里屋外盛不下,邻居家主动提出帮忙,在他们家院子里也设了几桌。
我是家中长女,自然要端菜倒酒帮着张罗。再者,弟弟考上重点大学,我这个当姐姐的也感到面上有光,乐颠颠地跑前跑后。
家里主桌设在炕上,摆炕桌。父亲在正北,在炕下站着。因为他要应对好几席,走动方便。当大家举杯向父亲和弟弟祝贺时,我正端着一道菜准备上桌。见大家在举杯,就默默站在父亲身后。我想待他们把这杯酒喝下再把菜放桌上。
但见父亲端起满满一杯酒,先恭恭敬敬地敬了天地祖先。这是父亲每次饮酒习惯。平时自己喝酒也要拿筷子奠几滴酒。之后与大家碰杯。
碰完杯将饮时,他像是对大家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当初这要是坚持让老大读高中,说不定比他弟弟还要考得好……唉,不说了不说了,来,干杯!”
看大家的眼光望向我,父亲这才意识到我在他身后。转身间,我看到他眼角有泪花晶莹。
我愣了片刻,故作从容地把菜放到桌上合适的位置摆好,依然面带微笑离开房间,但心却颤颤。
原来,当我早已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时,父亲内心深处,还留存着那份歉疚。之前妈妈曾跟我说过,父亲很后悔让我上中专。
从小学到初中,我一路保持着全校第一的纪录。尤其是理科,几乎不失分。比如几何,记得只有一次作业因一个单位没打括号,让老师扣了1分,再全部都是满分。物理化学中考时一共扣了1.5分。数学(代数几何)中考扣去3分。中考560的满分,我总共扣去25分。
那时中考,农村学校都是先选拔一批次学生考中专。因为中专带户口、包分配。考上中专,就等于跳出了农门,转成非农业户。将来可以有一份令人艳羡的职业。这对于大多数农村孩子来说,意味着命运的改变。
我有一位闺蜜,就因为中专入选考试落选。虽然成绩很好,考重点高中稳稳的,但家里却不让她继续上了,早早回家进了村办工厂。如果当时可以考中专,家里是不会把她拉回家的。可见村民对中专的重视。
我家原本就是非农业户口,当时选择考中专倒不是为了跳出农门。当初中专名额有限,且要在全镇(当时叫公社)范围选拔,竞争十分激烈。对于学校来说,当然希望最有实力的我参与中专竞争。所以,校领导和老师大都动员我考中专。虽说有几位非常关心我的老师私下里曾劝我和父母,说凭我的学习能力,应放弃中专,最好上高中考大学,冲刺清华北大都有可能。
面对我人生路的第一次重要选择,父亲犹豫了。
我曾听到他和妈妈低语:考中专,对她来说没问题。考上了,工作就有了保障。上高中,如果她能一直这样下去,考重点没问题。可大家都说女孩子上了高中会落后。万一上了高中,三年下来没考上好大学,倒不如考中专,以她的成绩可以选个好专业,起码将来工作不愁。
他还专门请来单位的同事来家吃酒论证这事。那些叔叔大爷们多倾向于手把攥着的中专。原因只有一个,我是女孩子,他们都担心我高中落后。
而我主要思忖,自己是家中老大,家里指着父母那点可怜的工资生活,还有爷爷要赡养,我身下还有弟弟妹妹,考中专能早点儿挣钱,帮助父母养家也是不错的。
我也有“偷懒”的私心。我属于爱好比较广泛型的。想到上了高中还要苦拼三年,到时候还真不知会怎样。选择中专就等于选择了一条捷径,可以少打拼好几年。
我当时想选师范,因为我听说师范除了文化课,琴棋书画都有课程。不像高中,就是苦拼文化课,连音乐美术体育课都经常不上。父亲则倾向于护士专业。我听说学医还要观看解剖啥的,本来就怕血腥,连蚂蚁都不忍心碾死,所以坚决拒绝学医。父亲也没勉强。
中考入选我又全镇第一。当时全镇一共5个中专指标。父母和我自此达成共识,决定就考中师。
那年中考,我以全县前五、全市最好的师范学校应届生第一的成绩被录取。
在师范的三年,包括音体美在内的全学科学业成绩,我依然一路遥遥领先。只是竞技体育不行,在体育加分上低于男同学。但综合成绩一直保持全校前三。
弟弟考上大学那年,我从师范毕业参加工作已四年。工作的第二年,我就以全票当选学校优秀教师。第四年,我已成为镇初中语文教学骨干。所以,对当初选择的这条路,虽然时不时有此生没能踏进大学校园的遗憾,但从来没有后悔过。虽说当初父母给出了建议,但路终究还是我自己选的,我从没责怪过父母 。
妈妈告诉我,当父亲看到我中考成绩时,就对让我上中专的决定后悔了。后来又看到我在师范的表现,就更后悔当初没动员我考高中。所以弟弟当时在中考的选择上,全家一致鼓动他上高中考大学。初中老师们都说,弟弟虽然也是年级第一,但比我还有差距。如今他能以高分考上重点大学,父亲就越发对我心怀歉疚。
我曾多次跟他说过我从没后悔当初的选择,但这一直是他心中的梗。
2001年,父亲身患绝症,一查出就是不治,四个月后他匆匆离世。临终前,他竟然再度提及他的这段遗憾,嘱妈妈不要偏心,说他这辈子就亏了我,让妈妈把他单位分的那套小房子给我作为补偿。我当场泪奔。直到现在想起来那情景,我依然禁不住泪流满面。
父母之于儿女,有如高山,即使高耸入云,也生怕托举不起小树苗的梦,使之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父母之于儿女,有如大地,即使沃野万里,也生怕不能给秧苗提供充足的养分,使之枝叶繁茂,硕果累累。
父母之于儿女,有如大海,即使深邃浩瀚,也总担心承载不了儿女的航船,使之高扬风帆,到达理想的岸。
父母之于儿女,从不计较的是付出,却常常对自己不能给予儿女最好的爱而心存歉疚。而儿女之于父母呢?
子欲养时亲不待,且惜父母健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