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十五讲-虚实之动:战场河流的绝对律动一一《孙子兵法.虚实篇》第三段阅读笔记

《孙子兵法》第十五讲-虚实之动:战场河流的绝对律动一一《孙子兵法.虚实篇》第三段阅读笔记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一一《孙子兵法.虚实篇》第三段

孙子以洞察秋毫的目光审视着战场上的进退之道,他断言:“行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 这意思是说:一支军队发起进攻而敌人无法抵挡,原因何在?只因为我的兵锋所向,精准地刺入了敌人防御最虚弱、最空虚的要害之处。薛国安将军在《孙子兵法精解》中强调:“‘冲其虚’是进攻的灵魂。它并非盲目的冲锋,而是基于对敌阵弱点最透彻把握后的致命一击,如同庖丁解牛,刀刃直入骨节缝隙。” 这“虚”处,是敌人防御链条上最脆弱的环节,是力量分配中无法顾及的空白点,是统帅意志投射不到的阴影角落。冲击这样的“虚”,如同洪水涌入低洼地,其势自然不可阻挡。

紧接着,孙子道出撤退的艺术:“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军队实施撤退而敌人无法追击,诀窍何在?只因为我的撤退行动极其迅速,快得让敌人根本来不及反应,或者即使反应过来,也因速度差距而无法追上。薛国安将军精辟指出:“‘速而不可及’,是保全实力、脱离险境的关键。它要求撤退必须果断、迅捷、组织严密,绝不能拖泥带水,给敌人以可乘之机。撤退的‘速’,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防御力量。” 这“速”,是摆脱纠缠的利刃,是脱离险境的翅膀,是化被动为主动的魔法。

由这进退自如的法则,孙子引出了掌控战场主动权的核心策略:“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因此,当我决心要打这一仗时,即便敌人龟缩在深沟高垒的坚固工事里,他也被迫要出来与我决战。我用的什么法子?就是去攻击他不得不救的要害目标!薛国安将军对此有深刻的阐述:“‘攻其必救’,这是调动敌人、迫其就范的无上妙法。这‘必救’之处,可能是其国都、战略要地、后勤基地,或是其君主、主力军团。攻击这些目标,等于扼住了敌人的咽喉或命脉,迫使他不得不放弃坚固阵地,出来与我决战。” 这是一种战略级的“围点打援”或“引蛇出洞”,将敌人从其精心构筑的乌龟壳里硬生生地拽出来,暴露在对我有利的野战环境之中。

反过来,当我不愿意立刻与敌决战时,孙子又给出了从容避战的高招:“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当我不想打的时候,哪怕我只是在地上随意画条线象征性地防守(形容防御工事极其简陋),敌人也无法强迫我与他交战。奥妙何在?关键在于我成功地“乖其所之”——巧妙地误导、引诱、改变了敌人进攻的方向或目标。薛国安将军点明其精髓:“‘乖其所之’,核心在于战略欺骗与佯动。通过散布假情报、制造假象、实施佯攻等手段,诱导敌人错误判断我之真实意图或主力位置,使其进攻的矛头指向错误的方向或无关紧要的目标,从而使其力量落空,无法捕捉到我的主力进行决战。” 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无形”艺术,让敌人的重拳打在棉花上或空处,使其求战不得,徒耗精力。

让我们回到那风云激荡、智谋迭出的战国中期。强大的魏国在魏惠王时期,任用大将庞涓,四处征伐,锋芒毕露。公元前354年,魏国以庞涓为帅,率领精锐大军,直扑赵国都城邯郸。邯郸城高池深,赵军顽强抵抗,但魏军势大,志在必得,将邯郸围得水泄不通。赵国危在旦夕,火速向盟友齐国求援。

齐国朝堂之上,意见纷纭。多数将领主张直接发兵邯郸,与魏军主力硬碰硬,在邯郸城下解围。然而,一位身有残疾却胸怀锦绣的军师——孙膑,力排众议。他深知,魏军挟大胜之威,围城打援,以逸待劳。若齐军贸然奔赴邯郸,千里迢迢,师老兵疲,一头撞入魏军预设的战场,必将陷入“行进而不可御”(因魏军以实待虚)和“退而不可追”(因深入敌境且魏军机动性强)皆难实现的困境。这正是孙子所警示的“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的危局。

孙膑的目光,如同鹰隼般锐利,穿透了战场迷雾,直指魏国的命门。他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战略:“夫解纷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要解开一团乱麻,不能生拉硬拽;要劝解打架斗殴,不能自己也卷进去打。最好的办法是攻击敌人要害(亢,咽喉),直捣其空虚腹地(虚),造成一种迫使敌人改变行动的态势(形格势禁),那么问题自然就解决了。他敏锐地指出:魏国精锐尽出,国内必然空虚。而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正是其心脏,是其“必救”之地!

于是,孙膑将孙子“攻其所必救”的智慧发挥到极致。齐国并未直接奔赴邯郸与魏军死磕,而是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领齐军主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魏国腹地,兵锋直指大梁!齐军行动迅猛,如利剑出鞘。当齐军突然出现在大梁城下的消息传来,魏惠王惊恐万分,如同心脏被利刃抵住。他立刻严令庞涓:不惜一切代价,火速回师救援国都!

庞涓接到命令,纵然百般不甘,也只得放弃即将到手的邯郸,仓促集结疲惫之师,日夜兼程回援大梁。此刻,孙膑完美实现了“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邯郸坚城),不得不与我战者”的战略意图——通过“攻其所必救”(大梁),成功地将庞涓的主力从坚固设防的邯郸城下调动出来,迫使其在对我有利的时间、地点进行野战。

接下来,孙膑开始施展“乖其所之”的妙手。他深知庞涓救大梁心切,必取捷径疾行。他精确预判了庞涓回师的必经之路——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孙膑并未在大梁城下坐等庞涓,那会陷入攻坚战。他指挥齐军,以“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的速度,悄然撤离大梁城郊,神不知鬼不觉地北上,在桂陵一带选择有利地形,布下了天罗地网。齐军偃旗息鼓,如同潜伏的猎豹。孙膑成功地“乖其所之”——他让庞涓误以为齐军主力仍在威胁大梁或其附近,从而诱导庞涓按齐军预想的路线和速度,毫无防备地一头撞进桂陵预设的伏击阵地。

当庞涓率领长途奔袭、疲惫不堪的魏军匆匆赶到桂陵时,等待他们的是以逸待劳、士气高昂的齐军主力。齐军占据地利,伏兵四起。魏军猝不及防,阵脚大乱,陷入重围。一场激战,魏军精锐遭受重创,庞涓本人也险些被俘(一说被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也是“围魏救赵”这一千古名计的完美演绎。齐军通过“攻其所必救”(大梁),成功调动敌人于运动之中(庞涓回师);再通过“乖其所之”(巧妙误导其行军路线),使其在不利条件下进入我预设战场(桂陵伏击圈),最终以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实现了救援赵国、重创魏国的战略目标。薛国安将军评价此役:“孙膑以‘攻其必救’为饵,以‘乖其所之’为线,精准操控庞涓这尾大鱼,使其完全按照齐军的节奏行动,最终在桂陵收网。此乃‘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巅峰之作,将战场主动权牢牢握于掌中。”

孙子在《虚实篇》第三段揭示的进退攻守之道,其深邃的智慧早已超越了冷兵器时代的烽火硝烟,深刻映照着现代生活的万千气象。在商业竞争的丛林中,那些基业长青的企业深谙“攻其所必救”之道。它们不会总在对手的堡垒前(如传统优势市场)硬碰硬地消耗,而是敏锐地洞察对手的“虚”处——或是其忽视的细分市场,或是其创新链条的薄弱环节,或是其庞大身躯转身缓慢的软肋。瞄准这些“必救”之处发起精准创新或营销攻势,往往能迫使强大的对手被动应战,疲于奔命,从而在战略上赢得主动。苹果公司推出iPhone,直击诺基亚功能机帝国的“应用生态”空虚之处,便是现代版的“攻其必救”,最终颠覆了整个行业格局。

而当面临强大压力或不利局面时,“乖其所之”的智慧则提供了从容化解的钥匙。面对恶意收购,高明者不会仅仅固守股权防线(“画地而守”),而是通过引入白衣骑士、实施“毒丸计划”或剥离核心资产(“王冠明珠”)等方式,巧妙地改变收购方的兴趣点或预期收益,使其收购意图落空或代价高昂,最终知难而退。这便是在资本战场上“敌不得与我战”的精妙艺术。

对于个体生命而言,这份智慧同样闪耀着指引的光芒。当人生路上遭遇看似难以逾越的障碍(“高垒深沟”)时,与其绝望硬闯,不如运用“攻其所必救”的思维转换视角:这障碍的“命门”何在?是否有其他路径能对其形成战略牵制?譬如职业瓶颈期,与其在原有赛道死磕,不如潜心修炼独特技能或开辟副业,当你在新领域崭露头角、价值凸显时,原有困境可能自然松动甚至迎刃而解——你开辟的新价值高地,成为了迫使旧格局向你妥协的“必救”之地。

而当我们需要休养生息、暂避锋芒时,“乖其所之”的智慧教导我们如何优雅地“退而不可追”。这并非消极逃避,而是主动的“战略转移”。它要求我们清晰判断:哪些是消耗我们精力的无谓纷争?哪些压力源可以通过“误导”其方向来化解?比如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主动过滤噪音,设置界限,将外界的干扰与期待巧妙地引向无关紧要之处,如同孙膑将庞涓引向桂陵而非齐军真正主力所在,从而为自己赢得宝贵的喘息与发展空间。这种“乖其所之”,是守护内心宁静、聚焦真正目标的护身法门。

孙子与薛国安将军所阐释的进退攻守之律,其核心在于对“势”的绝对掌控和“力”的精妙运用。它要求我们拥有识别“虚”(对手弱点、机遇窗口)与“必救”(核心利益、关键痛点)的敏锐洞察;要求我们具备“冲其虚”时雷霆万钧的决断力与执行力,以及“速而不可及”时摆脱纠缠的迅捷与果敢;更要求我们掌握“攻其必救”以调动对手、“乖其所之”以化解压力的高阶谋略思维,最终达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从容境界。

当我们感到前进受阻、退避无门,或在生活的角力场上陷入胶着时,不妨在心中默诵孙子那穿越时空的箴言:“攻其所必救…乖其所之。” 这古老的智慧,如同暗夜中的灯塔,其光芒虽历经千年沧桑,依然能为我们照亮破局的蹊径。它启示我们:真正的力量不在于表面的硬撼,而在于洞悉关节、调动全局的智慧;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无处不可往,而在于进退攻守皆由我定的从容。在人生这片无形的战场上,领悟并运用这虚实相生的进退之道,或许正是我们于纷繁世相中破茧而出、主宰自身命运的至高心法。战场如河,人生亦如河,唯深谙其流动韵律与虚实变幻者,方能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成为自我生命之舟的绝对舵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