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天道的生杀、利害、好恶十分玄妙,连有道的圣人也说不清楚。天道发生作用时是完全自然的,不用人为干预,就能自然的取得较好的结果。
老子认为真正的勇敢应当是在“敢为”的同时又有所“不敢为”。当然,老子不是让人放弃主观努力,而是要求人们对天道心存敬畏之心,“勇于敢”不是真正的勇敢,“勇于不敢”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然而,人世间充斥着太多的欲望,总有人会为了一己私欲,高估自己的能量,争强好胜,做了许多违背天道的事情。
因此,老子告诫世人顺天道,要得天时地利人和。因为再厉害的个人,也不能凌驾于社会及自然之上,而只能处于社会及自然之中。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这句话有两种解释:
其一:(君王)在有勇气而又无所顾忌的时候,就会生杀伐之心;在有勇气而又有所顾忌的时候,就会生怜惜生命、网开一面之心。
其二:勇敢到什么都敢做的时候,就会招致杀身之祸;勇敢到有所敬畏顾忌,就能保全自己。
两种解释都可以,只不过立场不同、角度不同而已。前一种劝诫统治者,后一种劝诫普通人。
什么是“勇”,中国古人给了四种不同的类型---发怒之时面红,是血勇;发怒之时面青,是脉勇;发怒之时面白,是骨勇;喜怒不形于色,才是神勇。
老子将勇敢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勇于敢”,一种是“勇于不敢”。
上述四种“勇”中层次最高的无疑是“神勇”:怒而色不变。然而即便是“神勇”,和老子心中的“勇”相比,也依旧是匹夫之勇。
勇于敢---面对不服管教的老百姓,君王会用自己的威权去镇压,杀一儆百,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这种类型的勇敢,单纯依靠武力,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会在老百姓心中留下更多的仇恨,随着老百姓的活路被君王武力剥夺,最后只能是官逼民反。
勇于不敢---对天道有所敬畏,珍惜老百姓的生命,动用生杀大权很谨慎,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老百姓有活路,那么君王自己就有了活路。
朋友们,在心里细细对比一下,“勇于敢”和“勇于不敢”哪个更加可贵,哪个更难做到?
当封建王朝出现了骚乱,直接派兵镇压,往往是统治者最容易做出的下意识的决策;而认真反思自己的过错,采取措施去好好地安抚老百姓,往往是最难做出的决策。
面对别人的羞辱,直接骂回去或打回去,是普通人最容易做出的决策,而忍辱负重,依靠法律的途径去维护自己的尊严是最难的决策。同样,普通人面对社会的各种诱惑,沦陷很容易,而要勇敢地说不速度很难。
因此,“勇于敢”是基于情绪波动所做出的直接而率性的决策,随意性很大,后果很难估量。而“勇于不敢”,是源自对天道的敬畏,对规则的敬畏,对法律的敬畏所做出的决策。
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勇于敢”和“勇于不敢”这两种行为,各有利弊。天道所厌恶的,谁知道其中的缘由呢?即便是有道之人也难以解释清楚吧。
也就是说“勇于敢”和“勇于不敢”这两种情况有时有利,有时有害,那到底何时有利,何时有害呢?这就涉及度的问题。
如统治者“勇于敢”,通过严刑峻法、武力镇压,有利的一面是能快速消弭动乱,让老百姓产生畏惧心理。而不利的一面在于,容易从上至下积累系统性的矛盾,进而产生更大的仇怨。
如统治者“勇于不敢”,施行仁政,讲究宽仁治国,有利的一面是爱惜百姓,有利于社会休养生息;不利的是,一味讲究宽仁,会让百姓对法律、规则产生漠视心理。
如某个人“勇于敢”,不断挑战自我、挑战规则,有利的一面是能最大限度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不利之处在于会导致人过于激进、冒险、盲动,最终误入歧途。
如某个人“勇于不敢”,敬畏规则,行事有底线,有利的一面是不会与周围的环境产生大的冲突和纷争,能更好地保存自己;不利之处在于会导致社会循规蹈矩、因循守旧,失去创造力和进取心。
南宋范应元在注解本章时说:“强梁者勇于敢而好争,则因以杀身。柔弱者勇于不敢而不争,则因以活身。世俗之人但知趋利避害,而鲜知利之为害也。”很好地阐述了“勇于敢”和“勇于不敢”的利害关系。
在本章中,老子之所以将“生死”和“勇”放到一起来论述,就是劝诫统治者,对“勇”的度的把握,事关老百姓的生死,统治者必须慎之又慎。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准确把握好“度”,关键在于敬畏天道,遵循自然之道。自然之道是不可违逆的,谁违背了就会遭受惩罚。
对于统治者而言,老百姓的求生欲就是天道,因为求生的愿望与本能,是自然赋予所有生命的。对于普通人而言,社会整体的和谐就是天道,因为人人都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生于天地之间,必须敬畏天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超脱于天道之上,做出侵害他人、损害整体的事情,。
顺道者昌,逆道者亡。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自然的规律是,不争而能够获胜,不言而能得到响应,不召而万物自来归顺,从容舒缓而善于谋划。
“天不与人争贵贱,而人自畏之”(河上公),“天之道,不与物争而物自化,是善胜也。然人不可外此心而求天道于高远也”(范应元),
上天顺应自然之道,化生万物,让万物生机勃勃,它不争、不言、不召,却把万物管理得井井有条。那种从容淡定、坦然自若的样子,对万物都是一团和气。
有道的君王要顺应天道治理国家,不要将自己凌驾于人民之上,“不自见”“不自贵”,不为自己的私欲去与民争利,那么即便是不宣传、不召唤,老百姓也会自动归顺在他的麾下。
金钱、名利本身没有善恶之分,逐利人的本性。当人们对它的欲望不能得到很好地控制时,贪心就会无休止地泛滥膨胀,不仅会给他人带来伤害,也会使自己走上多行不法、自取灭亡的陌路。
《菜根谭》云:胸中即无半点物欲,已如雪消炉焰冰消日;眼前自有一段空明,时见月在青天影在波。
每个人都有欲望,但不能纯粹为了“私欲”去争,我们要善于利用欲望,让自己的欲望顺应自然,顺应规律,不要被自己的欲望所主导和左右。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自然的法则像一张巨大的网一样,看上去网眼稀松,但从不会漏失违法之人。
“天网”是古代人们对“天道”的比喻说法。“天道”无形却广袤无垠,将万事万物包罗其中,就如一张无形的巨网一般。
同时,也寓意着“天道”在无形中保护且约束着每一个人,不论是谁,都必须按照自然法则行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天道”的保护,谁违背它,必会遭到惩罚。
天地、万物、人共同构成一个网状的整体,不论远近亲属,彼此之间总有着内在本质上的联系。人的任何行为都会在这个“网”里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就是人类作用在自然身上的一种信息,总会得到相应的回应。
比如,人爱护自然,就受惠于青山绿水;破坏自然,就会遭受破坏环境的惩罚。
再比如,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伤害他人,即便第三者不知道,没有被抓,也会在心理积累一些不良的情绪,比如:恐惧、紧张、愤怒、担心......这些不良的心理会影响人的生理,久而久之,就会得病。再说天下没有破不了的案子。
举头三尺有神明,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菜根谭》说:“贞士无心徼福,天即就无心处牖其衷:人着意避祸,天即就着急中夺其魄。可见天之机权最神,人之智巧何益。”
一个志节坚贞的君子,虽无意祈求福扯,可老天却在他无意中引导他达成自己的心愿。一个行为邪恶不正的小人,虽然刻意躲避灾祸,可上天却在他费尽心机之时夺走他的灵魂。由此可见,天机最神,人在天机面前,再大的智巧也是无用的。
正是因为天机最神,智巧无益,所以中国古人讲究“慎独”,不论在哪种场合都注意自我修养与自我约束,绝不存侥幸心理。
因此,我们要对名誉、利益、权势多几分“无心”,对品德、涵养、能力多几分“有意”。欲望越多,歹念越厚,即便是美好的梦想也会背道而驰。相反,当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自身能力提高和品德修养上时,总会收获意外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