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天下(1619)“一路西征”之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我们之所以经停张掖市高台县,唯一的目的就是去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能落户在河西走廊的小县城应该与一场惨烈的战役有关:1937年1月,红5军攻占高台,随后马家军调集六倍于他们的兵力进行反扑,经过九天八夜的激战,全军3000多名将士壮烈牺牲,其中包括军长董振堂和政委杨克明。烈士们血染沙场,气壮山河,可歌可泣。

    纪念馆的规模很大,不仅有两座展馆,还有英雄群雕、烈士公墓、纪念碑、董振堂纪念亭以及将军林等。步入景区,肃穆之气迎面扑来,令人神色凄然,而在董振堂纪念亭前,读着烈士的生平简介,我不禁扼腕叹息。董振堂毕业于保定军校,曾在冯玉祥部下任师长,后在江西“剿共”时发动“宁都起义”弃暗投明,成为红5军领导人,在长征途中负责殿后,以保证大部队安全转移。红一、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后,为牵制张国焘的分裂行径,红5军被编入四方面军,从而三过草地,几经磨砺。1936年底,红5军成为西征军队三大主力之一,但在高台一战全军覆没,董振堂时年42岁。我以前听一位革命史专家讲,如果董振堂能活到1955年大授衔,起码应是“大将”,此话有理。

    可历史没有假设,正如西路军的困局无法解脱一样,但党中央为挽留这支部队做出了多方努力,纪念馆展示了一批这方面的珍贵史料,让我们得见当时的真实状况。如中央革命委员会组建了以刘伯承为司令员的“援西军”,下辖三个军和一支骑兵团,然而受“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大好形势的限制,援助西路军的部队并没能做出多少实质性的军事行动。这从中央的电文中即可窥见一斑:“增援及实行之程度,必须服从下列原则:(一)不影响和平大局,因此增援部队开始行动时,周即告顾祝同,请其谅解。如不影响和平,则实行增援,否则中途停止,而将增援部队位于西峰、镇原、固原地域。(二)不使增援军又陷于困难地位,因此在取得南京谅解而我军西进时,只能控制黄河一段,调动'二马'接出西路军,共返东岸,不可更向西进,因为现在已经明白西面是不能生存的。”

    毛泽东主席对西路军十分关心,采取了多项救困措施,甚至针对马家军头领贪财的癖好,不惜做出“贿赂”敌人的举措,曾致电与国民党斡旋的周恩来:“西路军情况万分紧张,他们东进西进都成不可能,有被消灭的危险。对'两马'不但是十万元,就是二十万元和更多些都可以,而且必需。此事需以最快速度办妥,最好在二十天内。”救助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先后收拢被打散的西路军将士4400余人,保留下珍贵的革命火种,从中走出了100多位开国将领。

    最令我们难忘的是第二展馆,由于临近闭馆时间,里面空无他人,我俩的脚步声回荡在空旷的大厅里,不免心生压抑与压迫感。当匆匆穿过昏暗的烈士碑廊时,更觉静穆,忽然书有英雄名字的灯牌齐刷刷闪亮,它们应该是通过人体感应亮灯的,我倍感震撼。仿佛沉睡的烈士睁开了双眼,低声向我们诉说西征路上数不尽的英勇故事,面对剽悍的马家军其毫无惧色,用身体当子弹射向敌人的胸膛,而勇士们也相继倒在了血泊中。

    我读着他们的名字,陌生而又亲切,其实烈士的姓名已不重要,因为他们已聚合为一个整体,矗立为直刺苍穹的不朽丰碑。“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是英雄无悔的誓言,可他们不应被遗忘。河西走廊不仅有七彩丹霞、月牙泉、雷台汉墓,还有烈士的足迹,还有一连串的纪念馆,等着游客放慢脚步去瞻仰,去凭吊,勿使英灵孤独,不让热血凝固。

    2025.10.1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