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目标
跨年演讲之后,这篇文章突然又被翻了出来,所以借此机会拆解一下这篇爆文
这篇的原文来自于拾遗,谋篇布局也很像,然后翻了翻聊天记录,发现原来是被「洗稿了」,真正的原文叫:罗振宇永远不会告诉你的秘密,被篡改成了罗振宇的骗局。
罗振宇永远不会告诉你的秘密——拾遗「原创」
选题,从当下最火热的知识付费切入,然后引入的观点是「知道」远远不是「知识」,并告诉大家,该如何学习知识。
标题:「骗局」两个字,要远比「不会告诉你的秘密」杀伤力大。这类标题的一个翘楚,是虎嗅的文章,精简却冲击力很强。
极简大纲:
段1:一则「熟悉」的故事,讲述一个追求知识付费的人的一天。
段2:承接上段,告诉原因:刘刚很焦虑,所以他学了很多课。
段3:知识付费诞生的背景和必要性——知识太多,那你付费,我给你知识。
段4:学习付费是为了遇到更好的自己,但往往事与愿违。
段5:你所谓的知道,可不是知识。
段6:大部分知识付费其实都是大忽悠的三大原因之一:它传授的几乎都是碎片化知识。
段7:大部分知识付费其实都是大忽悠的三大原因之二:它传授的知识常常“药不对症”。
段8:大部分知识付费其实都是大忽悠的三大原因之三:它传授的知识“是未经你思考的”。
段9:罗胖确实懂你的知识焦虑,但是他却无法治好你的焦虑,依然没有什么改变。
段10: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的四个建议之一:学习要有目标定位。
段11: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的四个建议之二:学习要懂问题驱动。
段12: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的四个建议之三:学习要懂系统深挖。
段13: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的四个建议之四:学习要有致用出口。
段14:全文总结,给出自己的立场:不反对,但是反对什么。
骨架抽离:what-why-how的典型结构。
what:最近流行的知识付费现象的表现特征:段1-段3,且在段3的时候给知识付费下了定义。
why:回答了「为什么知识付费治不好你的焦虑,无法让你变得更好的原因」。其中段4是承接段,承上启下。段5-8是系统回答why的。
how:得给你解药,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段9是承上启下,跟段4其实是一个流程的写法。段10-13是系统回答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详拆:本次拆两个「承上启下」的段落:段4和段9
这两个段落的特点,是分别承接了what到why,以及why到how的转折。
段3的结尾:哇,知识付费竟然这么好,于是大家一拥而上。所以,目前知识付费用户已达5000万人。手机里没几个付费APP,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了。”
段4承上:罗永浩说过一句话:“为什么很多人试图去为学习付费?因为他们期望转角遇到更好的自己。”——用罗胖自己的话,告诉大家为什么要付费。
转:但是,我们遇到更好的自己了吗?
例子1:微信公号作者“小鹿快跑”讲过一段付费经历:花费了5000元,一开始信心满满,结果一年半之后,没有变的更好。
启下:
“一开始,觉得很有启发很有用,看完的一瞬间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可时间长了,我才发现:
我的认知并没有由此而提高,我的思维并没有由此而升级,我的知识和技能依然在原地踏步。”
段4转的是:从知识付费「好」往「不好」的方面转。因为前面1-3段,虽然都在说这样的现象,但是这个事情的出现,就必然会有「需求」,也就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付费起到了一个「过滤器」的效果,这是正向的。所以段4的前半句,是需要接住这样好现象的,并承认说,这是「为了遇到更好的自己」为知识付费正名。
但是这篇文章切入的是「不好的地方」所以就需要通过一个转折和例子,来给读者一个「不怎么好的」大概印象,后面才能更深入的去论。
段9:结尾部分是爱因斯坦说:未经思考的知识不是知识。段9是需要「启」how
承上:罗振宇有本书叫《我懂你的知识焦虑》。没错,罗胖确实十分懂你的焦虑,但他永远无法治好你的焦虑,他只会不断挑逗你,给你制造焦虑。——本部分的用意,是需要给上面的why做一个「总结」,也就是说,罗胖治不好你的焦虑,原因如上123(这部分就没说了)
转:比卖知识更高明的,是卖焦虑感。
例子1:两句话一针见血:“那些知识付费所贩卖的知识速成,其实质卖是一种‘让你感觉很努力’的幻觉。你只是在寻求一种慰藉”
例子2:听了一堆大神大牛们的分享,结果还是发现自己没有任何改变。于是,新的焦虑诞生了。于是你陷入了疯狂的买买买。
启下:就这样,你陷入了“焦虑—购买—焦虑—购买”的恶性循环中。
段9的目的是为了给你解药,但是为了能让解药更被认可和接受,作者再需要给「焦虑贩卖」这件事做一个更「迫切」的描绘——你陷入了恶性循环,你需要一个解法来突围。
金句收藏: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学霸说了一句:“未经你思考的知识是不属于你的。”
它们往往是一堆结论而非逻辑;它们往往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它们往往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事实,不告诉背后原理。
乔布斯说:“你得到的知识根本称不上知识,充其量只是信息。”
你以为买到的是知识,其实买到的是“知道”。你以为买到的是掌握,其实只是囤积了一堆“知道”。
“一开始,觉得很有启发很有用,看完的一瞬间觉得自己受益匪浅。可时间长了,我才发现:我的认知并没有由此而提高,我的思维并没有由此而升级,我的知识和技能依然在原地踏步。”
罗永浩说过一句话:“为什么很多人试图去为学习付费?因为他们期望转角遇到更好的自己。”
“我不想被超越,更不想被落下,唯一能做的就是跟紧这个时代,更加快速高效的吸收和学习。”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段名言:“如果给我1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一旦清楚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素材收集:
谷歌董事长施密特说过一串数据:人类从直立行走到2003年的四百万年间,一共创造了5艾字节的信息,这个存储量相当于50亿部1G电影。而到了2010年,人类每两天就会创造5艾字节。再到了2013年,人类每10分钟就创造5艾字节,再到今天,人类每1分钟就创造5艾字节。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得承认一个事实:不管你如何没日没夜的学习,你都赶不上知识的增长速度。
先讲一个富兰克林的故事。
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
只是一个印刷厂的学徒工。
每天看到报纸印出来的时候,
他就想:“有一天我的文字出现在报纸上就好了。”
他是行动派,想到了就做。
他是怎么做的呢?
那时候,还没有专门的写作培训班,
于是,他把报刊杂志上的好文章剪下来,
再一句一句抄写在一张张纸条上。
抄完之后,把原文放在一边,
然后再把这些纸条全部打乱,
让自己把这些话按照顺序排列下来,
很多次排列之后,他就弄懂了文章的结构。
然后,他又把难度提高一个档次,
让自己把文章一句一句默写下来,
很多次默写之后,他就懂得了如何运用文字。
终于有一天,他的文章出现在了报纸上。
文章见报后,更加激发了他的写作兴趣,
于是他天天奋笔不休,终于成为大文学家。
此时,我想起了一个段子:
“如果你每天还在看耶鲁公开课,
上3W咖啡听创业讲座,
知乎果壳关注无数,
36氪每日必读,
对马云的创业史了如指掌,
对张小龙的贪嗔痴如数家珍,
喜欢罗振宇胜过乔布斯,
逢人便谈互联网思维……
那你应该还在每天挤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