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只爱看图画,不爱读文字的情况,家长和老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选择适合孩子阅读水平的书籍:为孩子挑选图文并茂、内容丰富、适合他们阅读水平的书籍。这样的书籍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欣赏图画的同时,逐渐对文字产生兴趣。
亲子共读: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一起阅读,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书中的故事,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在共读过程中,家长可以指着文字朗读,帮助孩子认识字词,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鼓励孩子讲述故事:让孩子在看完图画后,尝试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故事内容。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加关注书中的文字信息。
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在家中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阅读角落,让孩子有一个专属的阅读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沉浸在书本世界中。
引入有趣的阅读活动:可以通过举办家庭阅读比赛、参加图书馆的儿童阅读活动等方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更多的书籍,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表扬和鼓励:当孩子在阅读上取得进步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阅读动力。
逐步过渡:随着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渐引导他们阅读文字量较多的书籍,帮助他们适应不同难度的阅读材料。
与老师合作:与孩子的老师保持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阅读情况,共同制定适合孩子的阅读计划。
耐心引导:每个孩子的兴趣和学习速度都不同,家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引导。
通过上述方法,家长和老师可以帮助孩子逐渐从对图画的喜爱过渡到对文字的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能力。重要的是要保持耐心和持续的关注,让孩子在阅读的旅程中不断探索和成长
加强学生口语训练方法:说写
大纲指出,低年级学生要能说一段完整的话、口述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作文的第一步。
1、在字词教学中,进行说话训练。教学生字词时,可进行词句的说话训练。如教学“马”字,学生组词“马上、马车、马背”等,教师可因势利导,让学生用这些词语说话。有的说:“我马上就可以回家了。"有的说:"马车上有许多货物。”这样训练下来,大大增加了学生说话的训练量,提高了表达能力。在学生练习说话时,要让学生明白,一个完整的句子,一般是“谁在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这种形式,帮助他们逐步建立完整的句子的概念。同时,还要花大气力矫正说话中方言、不良的口语习惯等,为口头语言顺利地转化为书面语言打基础。
学生口语有了一定基础后,为进一步增加训练量,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教生字,形式可以是面向全班的,也可以是小组同学之间的、同桌之间的互教。
2、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口语训练。低年级课文浅显易懂,富有儿童情趣,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兴趣,采用复述、质疑、答问、议论等多种方法,尽可能地多创造学生说的机会。这样,学生既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培养情感,又能较为规范地训练口语,一举两得。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说的话,要认真地听,及时纠正错误。对于说得好的,要表扬;说得有问题的,要鼓励。总之,要使学生感到,说话不难,从而更加大胆地说。课文教完后,还要根据课文内容,创造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和内容。例如,回家把《丑小鸭》这个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狼扑向小羊以后怎样了呢?你能自己往下编个故事吗?这样,又把口语训练和以后的作文训练紧密联系起来了
3、安排“说话课”进行专门训练。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每天都要接触或见到一些他们认为“新鲜”的事物,他们通常把这些事物积淀在心里,有很强的诉说欲望。教师要给予他们说的机会。比如,早晨上课前,让2-3位同学说说自己的见闻或是心里话,既培养了学生说话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我还开辟出专门的“说话”课。“说话”课的内容大多由同学们自己课前商量,确定话题以后,给他们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然后在说话课上和大家交流。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同桌间的、小组间的、面向全班的,也有自己找对象交流的,课堂成了孩子交流成长的大舞台。当然,由于学生认知和思维水平的不足,教师要在关键时刻问几个“怎么做”“为什么”,引导学生更流利更完整地表达。
加强写的训练。
这里的“写”,还是一种过度阶段的“写”,是以口语训练为基础的“写”
1、写一句较长的话。
造句是低年级的训练重点,大部分同学能够较好的完成。为了加强写的训练,不妨把要求提高一下,让他们写一句较长的话。对于这句话,不但要求完整,还要尽量写得优美一些。开始的时候,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这个要求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这种训练长期坚持下来,对学生谴词造句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建立一个“童话体作文”训练序列。
童话体作文,就是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夸张等手法,塑造假想和象征的形象反映生活的作文练习。
一位儿童文学家说过:“当你把一本书交到孩子的手上,或者是你读书给孩子听,你就是一个启发者,会带给孩子一生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