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樊登《论语》三十天共读,第三天。
【今日论语】庸也篇十五至二十三章。
【原文】
6.15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6.16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学习心得】
6.15 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在打仗失败撤退时,走在最后,掩护全军,将进城门时,便鞭打马匹,一面说道:‘不是我干预殿后,是马匹不肯快走的缘故。’”
伐:夸耀。奔,撤退奔走。殿,殿后。
这章是说一个可爱的谦虚幽默的人物,孟之反。明明胸有大义,在撤退时,走在最后,掩护全军,还幽默的解释说是马不肯快走的缘故。
6.16 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的口才,而仅有宋朝的美丽,在今天的社会里怕不易避免祸害了。”
这放当今社会也是一样,如果只有好看的皮囊,没有智慧的大脑或者真才实学,那很可能反因美貌招致祸害。
6.17 孔子说:“谁能走出屋外不从房门经过?为什么没有人走我这条路行走呢?”
户,即房门。大家出入都从房门进出,不是跳窗户,不走偏门,比喻走正道而不是旁门左道。孔子及门徒,周游列国,宣扬礼仪仁德的治国之道,但很少被采纳,发出“何莫由斯道也?”的感慨。后来孔子,教书育人,希望能影响更多的人。
6.18 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质,人的朴实本性,是内在。文,是指文化教养,是外在。“竹林七贤”,就是质胜于文,显得粗野;写诗,诗人辞藻华丽,不注意内涵的表达,就是虚浮。君子,需要内外兼修,既要注重内在学识的修炼提高,也要注重礼乐等的外在表达。
6.19 孔子说:“人的一生需要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是靠侥幸避免了灾祸。”
这一章回答了一个很重要的疑惑。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要做正直的人,行正义的事,可是经常能看见有的人他不是那么正直正义,也一样生存的很好,不免疑惑,一定要坚持正直正义吗?
原来孔子很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并给出他的答案,“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那些人只是侥幸避免了祸害。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在股市里,往往需要按照一定的交易规则和扎实的知识才能获取持续稳定的收益,但有的人并没有自己的交易体系和逻辑,但他们也能赚到钱。他们只是暂时地侥幸地取得收益。如果还是不提高,下次就不会那么幸运了。
6.20 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知识、技艺等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话字面意思我们都懂,放到孩子学习上也很有道理。孩子学习,如果只是被父母老师催着推着知道了知识;远不及喜欢这个科目,自己学习的好;更不及以学习为快乐,自己发自内心的去探索,去研究,去拓展和分享的好。
6.21 孔子说:“中等以上资质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而中等以下资质的人,不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
放在孩子学习上,也是一样。孩子基础知识扎实,接受能力强的,可以讲的深一点,拓展得宽一点;而对基础知识薄弱一些,悟性稍差一些的,就需要讲的更简单易懂一些。
6.23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爱好活动,仁德的人爱好沉静。聪明的人活得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智者,仁者对应两种人物性格。智者,灵动,活泼,快乐,像水一样;仁者,大气,稳重,像山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