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秋园》
陆陆续续读完《秋园》这本书,小小的一个册子,沉闷得堵在胸口。上次有这种感觉还是我在读《活着》的时候。
作者杨本芬,在六十多岁花甲之年写自己的母亲八十多岁老人的一生。因为家国之变而颠沛流离、饥饿困厄。跟《活着》一样,在时代的滔天巨浪之下被折辱与被损害,如同“水中的浮木”一般挣扎求生的一生。
全文描述没有刻意的苦大仇深,却字字淌血。渺小的个人命运与家族命运在混乱的世界里
和历史的长河里浮浮沉沉、飘摇无奈。
感谢这样真实真诚的记录,如果不是读到她,生于现在时代吃穿不愁的我们怎么会了解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那个时代最真实的故事呢。
#读书/读书笔记秋园出生在1914年,父亲梁先生在洛阳当地以开药辅为生,日子过得还算舒适。梁先生的两位儿媳因为他送的2张游园会的门票而遭遇意外丧生,父亲因此一病不起,去世的时候秋园只有12岁,家道中落,也停止了读书上学,在家学点缝衣刺绣。
18岁的时候被国民政府的少级官员杨仁受看上,虽然结婚前并没有见过对方,但仁受答应可以送她继续读书上学,她便远嫁南京,23岁时在南京生下她的大儿子。
1937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仁受放不下家在湘阴乡下的老父亲,回乡探望。想在老家购置房屋时被堂弟一张假房契将前半生积蓄骗光。因没有回重庆,仁受也被国民政府除了名因此秋园也被迫带着儿子跟随丈夫留在了乡下。
仁受被当地人举荐成为当地山起台乡的乡长,性格宽仁厚重,经常救济穷人,有一年大年三十,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来秋园家偷米被抓,听闻他说家里老婆并重,三个孩子已经好几天没有吃饭了,杨仁受不仅没有骂他,反而送了他二十担米和一些肉。
就这样仁受经常在他任职期间将家里的钱财拿去救济穷人,与当地的其他欺压乡民的官员无法苟同,于是辞职去几十里以外的田粮局当局长。但是空有一个名号,有时半年却连一笔工资都发不出,秋园当时带着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生活,没有工资的家里的积蓄所剩无几。
天无绝人之路,秋园因为读过几年师范,被当地花屋小学聘请为当地老师。一家人这才有了着落。
但不幸很快就发生了,三女儿夕莹在夜之前突然去世,秋园当时肚子里还怀着第4个孩子,因为伤痛动了胎气的秋园在三女儿走之后的10个小时生下了老四,取名赔三。
转眼到了1949年,土地改革,秋园一家被判为贫农分到了土地。仁受不喜与人打交道,于是没和秋园商量便辞职回家想实现当个农民的美好幻想。仁受自幼读书,完全是个书呆子,学习种田谈何容易。家里的田只好包出去,收成不好,一年下来的收成也全都交了个七七八八。
全家指望着秋园教书微博的工分和在外面给人做衣服做针线活过日子。全家吃了上顿没下顿。大女儿之烨烨就是本书的作者因为要帮父母带两个弟弟和做家务,所以在10岁的时候也放弃了读书,帮助秋园一起撑起这个家。
之烨想要读书的愿望一年比一年强烈,受不了愧疚的父亲仁受由此突然跟女儿跪下,把菜刀往脖子一搁说,”明年再不送你读书,你就用这把菜刀把爸爸杀了!“
秋园终于让之烨读书,她顶着一把年纪从小学四年级开始读起。
1953年,土改复查,仁受的历史被翻出来,由贫农划为了旧官吏。被抓走关了起来。全家人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日子更不好过来,最艰难的时候秋园带着大女儿出门讨饭,去垃圾堆里捡旧棉絮过冬。
秋园46岁那年,湖南闹灾荒,女儿之烨考上大学走了,丈夫仁受活活饿死了。
她为了不让两个儿子饿死,逃离了湖南来到了湖北,给当地人做衣服为生。
因为湖北清查外来人口,秋园不得已改嫁给当地人,
却没想要担心三儿子田四在初中毕业当天淹死在河里。这一年秋园五十岁,少年丧父,中年丧偶,晚年丧子,人生三大悲事都让她摊上了。
不久后,秋园的第2个丈夫也因为病重死了,这年她66岁,落叶归根重新回去了湖南的老房子里。在老家山林深处的老房子里一个人住着,儿女周末回来跟她团聚。89岁那边,她跌了一跤,胯骨断裂,在疼痛和不安中死去。
整理遗物的时候,之烨在她的口袋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一九三二年,从洛阳到南京。
一九三七年,从汉口到湘阴。
一九六零年,从湖南到湖北。
一九八零年,从湖北到湖南。
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