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教你写游记》学习笔记之四 :移步换景,发挥联想想象
林非,江苏海门人。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著名学者和作家,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导,中国鲁迅研究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会长等职。
作为“理论者”和“实践家”的林非,在推进散文的繁荣方面功不可没,“林非现象”成为一个时代的话题。散文作品有《访美归来》《西游记和东游记》《令人神往》《云游随笔》《绝对不是描写爱情的随笔及其他》等。
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写法。所谓“移步换景”,就是边走边看,停停看看,写作时没有固定的立足点和观察点,随着立足点移动而不断观察到各种事物,依次把观察到的景象描写出来,如同一张张描摹景物的幻灯片,在动态过程中自然地展现出旅游的过程和所见的景物。
林非的《武夷山九曲溪小记》就是“移步换景”的范例。文章以作者乘着竹筏在武夷山九曲溪游览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武夷山秀丽而神秘的山水。从文章的第二部分起,很多段落都对竹筏穿行有提示。竹筏在动,游踪在变,景物变了,描写也变了,让读者一目了然。
在“移步换景”的过程中,也可采用“定点描写”和“动点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对景物进行生动的描写。
定点描写,就是站在固定的地方,把观察到的景物依次有序描写出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曹操的《观沧海》都属于定点描写。一是“遥看”瀑布,一是“东临碣石”看大海。
动点描写,则常变换观察角度,从高低、远近、上下、前后、左右等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描写同一对象。它较多用于写动态事物。这种写法观察的对象不变,只是立足点变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敕勒歌》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所描写的画面就是动点描写。
林非的《长白山天池幻想曲》和《武夷山九曲溪小记》两篇文章中就有许多“定点描写”和“动点描写”的好例子。
有时因为游览的景点多,观察到的景物很丰富,于是每样东西都是匆匆而过,点到为止,导致写游记时运用“移步换景”时,变成“蜻蜓点水”。这时就需要我们的大脑发挥联想和想象的功能。
“联想”和“想象”是两个不同的思维活动。联想是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这个“另一事物”应该是生活中经历过或存在过的事物,它是一种由“实”到“实”的思维活动。
想象是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个“新形象”应该是过去没有直接感受过、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或还没有存在的事物,它是一种由“实”到“虚”的思维活动。
联想和想象也有相通的地方:都要调动思维,假如在实际写作中混淆不清,但写无妨,只要你想得够丰富够新颖就行了。
有广告语云:“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答案是:不可想象。同样,写作如果失去联想,你将无法下笔。
理论上,联想的类型很多,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因果联想、对比联想、象征联想等。在实际写作中,可能顺着书本上的,报刊上的,现实生活中的,电视网络媒体上的,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在的,正面的,反面的……这样的思路(其中包含了内容、范围、时间、角度),搜索大脑库存就可以了。
联想和想象的运用,能够使文章虚实相生。观察是“实”,联想和想象是“虚”。一“实”到底,文章会死气沉沉;来点“虚”的,则文章灵魂活泼。所以说联想和想象是作文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