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星期,我跟着孩子上学,做了一个星期陪读家长。
为什么要陪读?因为老师反映孩子语文成绩差,上课态度不端正,导致很多字都不认识,上课也跟不上进度,进一步导致上课没动力,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孩子不太遵守规矩。情绪化很严重,动不动哭闹。
老师们用了很多办法,孩子情况都没有什么改善,所以希望家长能到学校陪读,寻求解决孩子问题的办法。
前面两天因为孩子发烧,只上了两节课我们就离开学校了,也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
今天是正常陪读的第一天。因为怕影响孩子们上课,我在上课时间上不被允许进入教室。教研主任给我的建议是下课时间陪伴孩子,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多关注孩子,比如可以给孩子讲故事等等。
今天上第一节语文课下课后就有同学来告诉我孩子在教室里哭了。我进去看见他正站在那里委屈的掉眼泪。鞋子被脱了扔在一边,书包一半也从椅子上掉下去了,手里捏着铅笔已经秃了。
我坐在他旁边问他怎么了?他断断续续说了,只知道因为抄笔记,黑板上写了三排字,他抄不下来,抄不下来就被老师留堂不抄完就不能出去玩,而他一个字也没有写。这个时候老师建议我把他领出去平复一下心情。
我牵着他来到教室外面,很快就上课了,外面只剩下我们两个。我们坐在花坛边,我抱着他坐在我的腿上。顺着他的话描述他的委屈和伤心。大意是笔记抄不下来,着急难过,好不容易熬过了一节课,盼着下课能出去玩,可是因为没有抄完笔记不能出去玩,心里真是委屈难过又伤心,他又说书上的空也太少,不够他写,我没有说教,只是感受他的委屈,并说出来,哭了一会儿他没哭了,委屈的依偎在我的怀里。我抱着他,看他情绪慢慢平复再开始跟他一起想办法。
我提出给他买笔记本,这样好有空间写笔记,写不完我就把笔记拍下来,等到有空的时候再抄。他说他不想抄,回家也不想抄。我说不想抄可以找妈妈帮忙,我会尽力给你提供帮助。我们可以一起去找老师商量,上课时反正也不能出去玩,尽量抄一些,至少有努力的态度。
他慢慢平静下来,我说你要是觉得愿意去教室了就告诉妈妈,我们去教室,不愿意去就跟妈妈在这里待一会儿。他选择继续跟我待着,我用kindle给他读故事,他不排斥但也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过了一会儿下课了,同学们出来玩了,他也找同学玩去了,我跟老师交流了一下,请老师给他垫垫脚能完成的任务,避免激发他现在这种畏难情绪。
因为没有完成笔记而被剥夺下课玩耍的权利,我担心这会把孩子推向学习的对立面。把学习跟孩子想做的事对立起来,孩子可能只会更加厌恶学习。
不管怎么说,这几天的陪读过程,整体觉得当没有大冲突时孩子还是可以遵守学校的规则,孩子闹情绪的时候若能体察他心里的委屈,也可以很快过去。
孩子的成绩是老师担心的主要问题,很多情绪也是因为督促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引起的。老师是一片好心,孩子自身情绪较为敏感,处理情绪方式常常以哭为手段,老师处理他的情绪可能是以否定情绪为基础的解释,进而激发他情绪更加失控,甚至到撒泼打滚这种状态。
我能做的尽量为他在老师那里争取空间,对他的要求能够暂时放低。孩子的学习效率跟他的情绪有非常大的关系,我感觉现在孩子处在排斥语文学习的状态,也许我没有好的方法让他短时间内爱上语文学习,至少我不能做推动他更厌恶语文学习的那只手。
这两天外面零星的下了一些小雨,孩子们被要求不能离开走廊到操场上去玩耍。我能理解老师们的苦衷,不过还是觉得孩子们被限制得有点过度了。同学跟我说,我家孩子以前就出现不被允许到操场上玩,他却跑到操场跑出去很远。
教育的路不容易,特别当孩子的一些行为不被周围环境认可的时候,很考验我们做家长的智慧。纪录片《生命·成长》中有一位老师说的话我想牢记在心:当孩子不被周围环境接纳的时候,我们作为家长一定要接纳他,因为是我们带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然后再尽可能帮助他找到属于他的那扇窗。